追讨员工三年过节费惹争议,银行如何破解福利合规与员工权益平衡难题?
近日,多名广州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广州农商行)员工在社交平台爆料,公司要求员工退回2022年至今发放的过节费,每人总额近1.4万元,第一期先退2500元,后续的从工资里扣。有员工质疑“突然追讨”的合理性,也有人猜测背后涉及合规问题。广州农商行对此回应称,这是公司进一步规范津贴福利发放,确保符合相关制度和规定,也向全行员工说明了相关情况,绝大部分员工予以理解和支持。此事经第一财经网、澎湃新闻网等多家媒体报道后,迅速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部分媒体报道截图
收回过节费未获认可,
触发多重敏感舆情
整体情况来看,舆论对于广州农商行此举普遍持质疑态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追讨福利行为被指损害员工权益,激发网民“共情打工人”的心理。近年来职场类舆情事件密集发生,舆论对普通员工的处境和遭遇多有同情,往往为其打抱不平。在此次事件中,就有不少网民对银行的做法表示不解,认为过节费是公司给职工提供的福利,即便此前发放存在不合规问题,也不能让普遍员工“背锅”。
二是法律人士解读过节费追回虽有其合规考量,但程序和方式不妥。澎湃新闻网援引多位法律人士观点指出,如果广州农商行在劳动合同或内部制度中明确规定了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追回已发放的福利,此前发放的过节费又存在合规风险,从规范津贴福利发放、确保符合制度和规定的角度来看,要求员工退回有一定的法律依据和合理性。也有律师提出,即便企业因过节费存在程序瑕疵、超标准发放等情况主张返还,也要从过错归属和信赖利益两个维度充分考量,不能简单地让员工个人承担公司的合规责任,否则会引发员工抵触情绪,不利于劳动关系稳定。
三是关联业绩和合规问题质疑公司转嫁责任。尽管广州农商行在回应中坚称退费是合规整改,但不少财经自媒体猜测这可能与公司当前面临“增收不增利”的经营困境有关,甚至有观点直指银行通过“一刀切”的方式将经营压力直接转嫁给全体员工。
银行回应缺失关键信息,
内部沟通不充分陷入被动
在此次事件中,过节费属于什么性质、存在哪些违规问题、事前如何与员工沟通、程序是否符合规定,是关乎追回行为合理合法性的关键因素,也是引发舆论争议的核心问题。但从广州农商行的公开回应来看,一句“规范津贴福利发放”的解释过于笼统、语焉不详,难以消解舆论的质疑。公司所称“向全行员工说明了相关情况”,也被员工证实“只是通过口头传达”,招致外界指责其缺乏程序合法性,无法获得外界认可。
更值得注意的是,广州农商行在回应中表示“绝大部分员工予以理解和支持”,这与多名员工公开爆料表达不满的实际情况和舆论的负面感知存在冲突,被不少网民吐槽调侃“员工又被大部分人代表”“银行在玩文字游戏”等,暴露出公司对舆情风险的认知和研判能力不足,也说明公司在事前未与员工实现充分有效的沟通,部分员工的不满情绪难以纾解,最终外溢至舆论场。
舆情启示:加强合规管理与风险防范,
规避程序瑕疵与信任危机
当前,职场关系、劳资矛盾、员工管理等问题极易成为银行机构的舆情爆点。此次事件提示各银行机构要在遵循监管规定与维护员工合法权益之间找到平衡点。一方面,在进行福利发放和调整时,要按照法律规定和监管要求合规操作,从源头规避风险;另一方面,要将薪酬福利类舆情纳入公司声誉管理体系,加强舆情风险研判和防范,建立健全内部沟通机制。尤其是对于大面积追溯员工福利这类涉及群体广、易引发争议的变动,在实施过程中更要密切关注员工情绪变动和舆论动向,及时了解员工的需求和意见,有效解决内部矛盾和纠纷,减少引发舆情的可能性。如若引发舆情争议,要及时开展内部调查,酌情向公众进行有理有据、合情合理的回应,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同时,也要充分考量舆论心态,以更具人性化的表达,向外界传递公司尊重理解员工的积极态度,展示企业社会责任。
- 2025-09-30广中医一附院医生遇袭引关注,后续回应需兼顾多元主体情绪化解
- 2025-09-26从“误闯天家”网络热梗看舆论场中青年群体的思想迷雾与破局之法
- 2025-09-22多张罚单集中落地,金融机构如何应对处罚引发的舆情危机?
- 2025-09-18桃李面包过度“玩梗”引来争议,品牌营销应正确把握消费者情感诉求
 
                 西北角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