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面包过度“玩梗”引来争议,品牌营销应正确把握消费者情感诉求
【案例概述】
9月初,一则桃李面包桃李蛋月烧产品的广告语引发网民热议。社交平台上流传的图片显示,该广告语写道“有人说五仁不好吃,我们认为:那是因为你还年轻,还没饱尝过生活的毒打”。有网民称“谁看到‘毒打’这种词会想吃东西?”,还有网民质疑商家“又在教育消费者”“买月饼还得被说教?”。“桃李面包广告 没饱尝过生活的毒打”话题一度登上微博热搜榜前列。
9月4日,桃李面包官方客服人员就此事向媒体回应称,收到了相关反馈,已经将这个广告陆续下架。桃李面包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本次投放是品牌方第一次尝试开放式的内部共创机制,为了兼顾不同年龄阶段的共鸣,公司邀请了不同年龄层的同事自由创作文案,最终共产出了20组版本进行投放,本意是希望通过多样化的表达与不同受众建立连接,但其中一个版本在投放后引发了争议。该负责人对此表示歉意,并表态将进一步完善审核机制,努力在鼓励创意的同时,更好地平衡审慎把关,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9月5日,桃李面包多个社交平台官方账号发帖,就此事再度回应称“文案翻车了,确实是领导拍的板,这个锅只能他来背。在此鞠躬道歉,他现在正在接受‘现实毒打’。从今天起,后续宣发正式由我们年轻人接管”。但网民对这一“声明”并不买账,质疑品牌方态度不够端正,“道歉时还拿领导梗出来玩”。

网友拍摄桃李面包广告图片
【舆论透视】
?广告语“玩梗”被质疑冒犯消费者,品牌营销过度追求“网感”引发争议
桃李面包品牌方“玩梗”措辞不当,导致新品宣传陷入舆情风波。在快节奏的互联网环境中,一些无厘头风格的网络热梗成为年轻人释放压力的出口,但字面上的“无厘头”不能忽视网民内在的情感诉求。该事件中,“饱尝过生活的毒打”等措辞,并不是网民乐于见到的场景,又与五仁月饼好吃与否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海报新闻客户端称,五仁月饼作为传统月饼中的一种,其口味跟消费者的年龄、阅历并无关联。好的广告,应该建立连接而非制造隔阂,如此自以为幽默地“玩梗”,既冒犯了年轻群体,也误解了五仁月饼的消费场景。
传统的五仁月饼因含油高、馅料硬等口味特征,长期以来多有被网民批评为“重口”食品,但其本身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仍在中秋佳节具备消费潜力。舆论认为,食品企业挖掘五仁月饼新商机,应从改良产品品质等角度发力,而不是将重点放在口头“PUA”消费者的偏好上。如南方+网认为,五仁月饼之所以近年来销量下滑,既缘于甜腻口味与当下年轻人低糖健康的饮食追求背道而驰,更因为部分商家使用劣质原料,导致口感下降、消费者体验不佳。因此,品牌要想拯救五仁月饼的口碑,该做的是减糖减油、优选原料,在保障产品品质的基础上创新口味。品牌应让产品在消费者的口口相传中收获好评,而不是高高在上地教育消费者“必须爱”。
?品牌二次回应仍“撒娇卖萌”,语境错位难以获得公众认可
在品牌营销引发舆论争议后,桃李面包相关负责人第一时间通过媒体给出初步回应,表态将在后续完善审核,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澄清舆论对品牌经营理念的误解。然而,品牌方再回应“玩梗”称“领导拍的板、锅由领导背”“后续宣发由年轻人接管”,又引发了质疑之声。
舆论认为,在此次争议风波中,消费者希望看到的是桃李面包品牌方对营销工作失误的认真反思、知错就改的诚意,但品牌方在声明中过于轻佻的口吻激起了网民的不满情绪。如《中国市场监管报》评论称,道歉的核心是争取理解、立即改正、解决问题,而非其他,道歉虽没必要痛哭流涕低三下四,但总不至于连篇玩梗“不三不四”,“语境错位”难免弄巧成拙。综合来看,品牌营销“翻车”背后,是流量思维作祟。一时的投机取巧获得曝光乃至“黑红”,对品牌声誉反而是一种长期的损耗。品牌挖掘营销创意,应真正走进消费者之中,充分了解他们的产品喜好及情感诉求,将产品品质作为营销宣传的核心所在。
- 2025-09-18智力残疾男子被诱导办信用卡,特殊群体金融权益保护敲响警钟
- 2025-09-10如何破解图书馆“一座难求”?
- 2025-09-04银行“周末加班”引热议,回应称“非强制”难消舆论质疑
- 2025-08-29“传统村落游”为什么这么火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