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舆情频道 >> 舆情课堂

从“误闯天家”网络热梗看舆论场中青年群体的思想迷雾与破局之法

2025-09-26 10:18 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近期,“误闯天家”成为网络热梗在社交媒体平台广泛传播,求学、求职中的年轻人以“误闯天家”为引线展现自身经历、表达情绪:有人上岸清华但求职不顺,有人在“大厂”工作夜以继日、疲惫不堪,名校开学典礼上的“一操场天才”引发围观和惊叹......入“天家”者在光鲜的头衔之下惶恐不安,未入“天家”者发出“人中龙凤尚且举步维艰”的感慨,配上极具感染力的背景音乐,网络群体似乎被分化成了两个派别,但却又极为相似地展现了当代青年在学业或职业中的困惑与迷茫,其中的情绪困境和破局之法,值得关注。

谁在“误闯天家”的迷雾中徘徊?

  “误闯天家”看似轻松诙谐的网络热梗,映射了当代青年在学业职业中的情绪困境。

  “我配不上”的配得感缺失。“我配不上”的情感体验是“误闯天家”最初的意涵,通过“误闯”戏谑式的表达,以大舞台和小人物的对比突出发展平台的高阶感和个人受挫的无力感。低配得感的原因,在于优绩主义主导下的竞争要求个体时刻保持“相对优秀”的地位,互联网包装出无数个“精英叙事”,其中的不同光鲜面,在优绩主义的导向下不断拼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对照体系:考入名校、保研重点、进入大厂,在校时活力四射,工作后游刃有余...这些看似完美的精英画像对年轻人形成全面“围剿”,个体在不对等的比较中不断陷入自我贬低的焦虑,不断强化不配得感。

  “我不喜欢”的价值感排异。如果说不配得感是向外比较产生的落寞和脆弱,那么通过痛苦表象传达出的“价值感排异”则是向内对话的结果。互联网语境下,大部分学业、职业求索的过程以“上岸”为目的,“一路生花”的高歌在抵达“天家”时戛然而止,上岸之后的迷茫和痛苦昭示着自身的理想期待并非与岸上的价值取向完全匹配,其中蕴含的不对称的价值比对也催生了不认同、不适应的情绪。

  “我跟不上”的焦虑感蔓延。首先表现在围观者对“误闯天家”者遭遇的感概:“人中龙凤尚且举步维艰”,透露出普通人在这场狂欢中的无奈与惋惜,延伸出对自身的存在性焦虑;其次,“误闯天家”的洪流平等地冲击着正在学业职业中找方向、寻出路的群体,不论是“天家”的威严与光鲜,还是“天家人”的迷茫与痛苦,都在暗示着别落下、要跟上的信号,对不配得感的共鸣和对价值感的回溯总是能够击中升学求职的敏感神经。

  “谁更痛苦”的割裂感争议。一方面,割裂感的争议来源于“误闯天家”热梗内涵被异化的质疑,本意为表达生存困境和个体脆弱的网络热梗,在更多人加入创作之后似乎变成了“炫耀”的工具,披着痛苦的外衣,实则展现个体的优越,引发争议。另一方面,当痛苦被围观,引发群体关注和共鸣后,便演变成了流量密码和社交资本,“谁更痛苦”成为了吸引流量注意的饵食,形成了表演痛苦和炫耀优秀的割裂感。

谁从“天家”局中强势突围?

  舆论场关于“误闯天家”更深层次的思考在于如何找到破局的方向。

  一是进行话语祛魅,认为天家“不过如此”,通过话语情感转换,完成对“天家”的权威祛魅。一方面,痛苦比较延伸的关于痛苦景观化的讨论,从另一个侧面将“天家”话语中所代表的权威性进行解构,产生了“天家”不过如此的祛魅效应;另一方面,短平快的网络标签式表达,也引发当前网络关于评价体系二元逻辑倾向的批判和反思,不少分析认为根本“没有天家”,呼吁“走下看台”,将视线转向鲜活的自己。

  二是转换定义视角,认为天家“自在我心”,找回定义自我的权利。个体时刻将自己摆在被他人审视的位置,便是将定义成功和定义自我的权力假手于人,即便侥幸抵达所谓的“彼岸”,带来的也绝非满足,而是一种持续性的“价值排异”反应,真正的突围,始于一个坚定的认知:世界上不存在普适的成功模板,正如不存在两片相同的树叶,个体应当拥有属于自己独特的价值尺度,反观内心,倾听并信任自己的热爱、潜能与节奏,基于真实自我的驱动力,才是坚韧且可持续的,不因外界的褒贬而胀缩,从而能在逆境中孕育出不绝的力量。

  三是重塑价值感知,秉持“本就值得”心态,鼓励个体筑牢自我价值感知基石。“误闯天家”缺乏安全感的自我贬低来自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认知偏差,即由于不对等比较产生的自我怀疑。通过自我嘲讽的方式排解负面情绪无可厚非,但要警惕掉入“自我矮化”的思维陷阱,一时的失落是人之常情,但不能让其成为自我叙述的永恒基调,更不能任其成为助长自我贬低思维惯性的长久力量。

  四是话语延伸,开发“硬闯天家”等新梗,从被动规训迈向主动重构。“误闯”一词,本质上是个体在不对等比较下的一种被动、怯懦且自我免责的心理状态,它默认了“天家”的合法性与不可侵犯性,并将自身置于一个“僭越者”和“失败者”的位置上,而“硬闯天家”的兴起,则完成了一次话语夺权和精神逆转,代表个体不再接受既定的规则和天花板,以“玩家”身份直接挑战旧有话语体系的权威。

  以社交媒体平台为代表的互联网为讨论和纾解社会压力提供了公共空间,“误闯天家”映射的情绪共鸣与话语反抗也在启示我们:在与互联网共生共存的时代,我们既可以通过网络的情绪共鸣汲取能量,也易在共鸣中迷失自我的独特价值。如何与网络共存是当前互联网全方位渗透现实生活的一大命题,与网络共存共鸣的边界不应超越对现实生活的感知,网络生存之外的生活空间更值得探索。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