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舆情频道 >> 舆情聚焦

“狗咬人”困境待解 成都烈犬咬伤女童事件提醒我们还应关注到什么信息?

2023-10-26 10:29 来源:人民网

  10月16日,一段烈犬伤人的监控画面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相关信息显示,事发四川成都崇州羊马街道恒大西辰绿洲小区内,一位妈妈在带着自己两岁女儿出单元门后,遭到没拴绳的黑色罗威纳犬袭击,女童被烈犬拖至草坪中撕咬,多名热心群众合围才最终将犬只驱散。该事件引发大量关注的同时,网上也出现了很多未经证实的传言,如“女童打狗导致被咬”“被咬女童送医后离世”“涉事犬只系女童家养犬只”等。人民众云数据显示,事件相关话题热度始终处于较高位置,呈现波动态势。

  话题热度趋势图

  来源:人民众云

  话题发酵重要节点

  10月16日17时许

  微信公众号“成都崇州公安”发布警方通报,通报称,被咬女童唐某全身多处咬伤,右肾挫裂伤,右侧肋骨骨折,生命体征平稳。公安机关正在全力展开调查处置工作,将根据调查情况依法严肃处理,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10月17日

  崇州市联合调查工作组发布情况通报称,伤人黑色罗威纳犬已被捕获,主人唐某到案。警方已对该事件立案侦查,并对唐某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受伤女童已转至华西医院,由医疗专家组进一步治疗,目前生命体征平稳。

  10月23日

  @中国慈善家杂志 发文关注,迫于后续高昂的医疗费用,被咬女童家属已通过互联网捐助平台发起筹款,并成功获捐200万余元。由于筹款金额较大、受伤女童家境等问题引发不少质疑。截至10月23日晚,已有1300余名爱心网友向平台申请退款,退款金额接近5万元。

  复盘成都烈犬咬伤女童事件脉络,除了关注和探讨女童生命健康安危、反思城市犬只管理措施等话题之外,事发之后的谣言传播、当地通报回应处置的效果、网络平台巨额筹款的风险等话题同样引发了舆论聚焦,值得关注。

  多起谣言集中传播“受害者有罪论”混淆视听

  烈犬咬人事件发生之后,一些子虚乌有的网络谣言也随之扩散开来。有些谣言本身“欲言又止”、模棱两可,造成网民“脑补”画面进而滋生另一番谣言;还有的谣言“绘声绘色”,通过“移花接木”的手法来以假乱真,扰乱正常的视听判断。直到崇州警方的官方发布和女童家属代理律师接受媒体采访,才得以说明澄清,让相关传言不攻自破。

   

  这类的谣言之所以拥有传播“市场”,一方面,是受到了传播介质的影响,狗咬人事件的传播起源最初来自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并且主要是以监控画面内容为主。因此,未得到权威证实的信息源及其传播介质更容易滋养谣言产生和发酵的土壤,导致“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的乱象频发。

  另一方面,则与网民的“围观”心态息息相关。极目新闻评论文章指出,缺乏同理心的网民往往有一种“看热闹”的围观心态,会将所有纷繁复杂的小道消息当成八卦谈资四处传播。甚至部分网民由于安全感的缺失,走向另一个极端,不惜造谣传谣来放大“受害者有罪论”,以逃避同情和恐慌的不良情绪

  整体来看,成都警方及时辟谣、积极回应网民关切的做法为事件的后续处理奠定基础。这提醒相关部门,一旦出现类似谣言失控、形成网络暴力的趋势现象,舆情事态的走向也会被造谣者带偏节奏。公众关注的焦点将可能不再是依法推动案件的解决协商,对当事人的一味谴责以及其他情绪化输出,或将不利于事件的科学处置。

  官方通报保持审慎理性  杜绝网暴可能带来的“次生伤害”

  在相关舆情发酵过程中,成都崇州公安、崇州市联合调查工作组先后两次出具书面情况通报,动态回应伤者情况、调查进展等公众关切的话题,足见官方对此次回应处置的重视程度。分析两则通报内容,虽然整体篇幅不长,但胜在言之有物,基本清晰地交代了事发过程和进展情况,具体来看,以下几点值得各方在往后的通报处置中借鉴:

  一是通报语言上保持了客观理性,只陈述事实情况而不参与评价。面对城市居民养狗这一现实情况,舆论场观点呈现出两派不同意见——怕狗居民面对小区大型犬通常唯恐避之不及,呼吁关注部分养宠物人士居民区遛狗如何加强对其他居民安全保障的问题。爱狗人士则担忧在多地发生狗咬人现象之后,官方对城市犬类的管理会存在“过度管理”的可能,影响动物权益保护。两类观点各有道理,而当地官方的通报并没有在字里行间中评判事件性质,并在整体措辞上都保持着审慎客观的态度,有效避免了因观念冲突激化可能造成舆论场观点进一步撕裂。

  二是注意到对肇事犬只主人的保护,通报寥寥数笔化解了其被网暴的潜在风险。舆论追问烈犬伤人事件时有发生的背后实则是人的宠物管理问题,养狗人士放任或者疏忽监管而使烈性犬对人造成伤害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不可忽视的是,肇事狗主人存在一定被网暴的风险。2021年11月,武汉一女子因“跳楼抗议遛狗不牵绳身亡”一事引发了网民对养狗人家属的一轮网暴。为了纠偏此类舆论走向,崇州的相关通报也注意到了对肇事狗主人的保护,主动释放了案件定性交给警方处置的明确信号,避免涉事者陷入到意见极端的舆论审判当中。

  “众筹巨款”用途引发争议舆论倡导信息公开才能消弭质疑

  事发后,被咬女童家属在互联网捐助平台发起个人集资治病求助后,也陷入到捐助金额与资金用途争议的舆论风波。@人民日报 消息显示,截至10月23日上午11时,受伤女童所入住治疗的华西医院人工缴费窗口收到预交金共计22万元,目前已使用近6万元。对于此前在平台上已筹得的200万余元,网上开始出现诸多质疑声音,有网民表示众筹的200万为何变成22万?未使用的捐款能否退回?

  另外,据平台规定,单次求助金额超过50万元时,应提交具有相关资质的医疗机构书面证明。但有媒体关注到,医院方表示并未出具任何相关的费用证明。因此,部分网民怀疑平台未遵守规定就筹款的动机,并担心最终未用的善款是否能真正返还到捐助者手中,基于这一因素考量,部分网民选择申请退款。对于上述情况,女童家属代理律师和平台回应表示,不存在募捐款被挪用的条件和情况,对申请退款做法表示理解,会加强对筹款项目的审核,确保筹款项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近年来,网络捐款逐渐成为社会公众奉献爱心、团结互助的重要渠道。但是在善意捐款的背后也潜藏着不少陷阱。从过往经历来看,通过伪造医疗证明、虚构病情等手段在互联网筹款平台上消费爱心的行为确有存在,网民的担忧质疑不无道理。对此,舆论对于网民向平台申请退款这一现象的看法也表现得大度和坦然。海报新闻客户端评论文章认为,与其把目光投射到网友是否申请退款上,不如重点聚焦如何确保网络捐款的透明、公正和有效。

  一方面,建议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应加强合作,建立健全的慈善监管机制,确保捐款的使用公开透明;另一方面,应大力扶持和引导社会慈善组织的发展,提高其专业性和公信力,为捐助者提供更加可靠的平台。中安在线评论文章则指出,只有通过公开真实的资金需求和用途,才能消弭公众的疑虑,赢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当捐款金额达到一定规模时,平台应该提醒家属提交相关证明,这样做不仅可以保护捐款者的权益,也能提升平台的公信力。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