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式“罪状录”传播热潮中 舆情处置的“冷思考”
近期网络上多起个人曝光(举报)信息引发网民讨论,形成热点舆情。观察此轮热点可发现,大多数曝光内容为生活作风或私德问题,而曝光者在曝光(举报)形式上选择用PDF或PPT进行呈现。相较于传统的纯文字形式,在PDF/PPT的框架构建下,曝光主题能图文并茂地结合信息被分点论述,使得曝光内容整体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因此,该举报形式也被网民调侃称,“连爆料都这么卷了”“比我述职PPT做得都好”。除了新形式层出引发的娱乐向调侃外,此轮舆情热潮背后也暗含多个启示。
01 曝光方式吸睛促成“搭车效应”
自下而上的曝光信息多如牛毛,若要冲出重围,形成热点并非易事。从传播规律来看,贴近网络热点议题的内容,更能引发共情,极大触碰普通网民共鸣心理的曝光内容往往最具传播潜力。此外,若曝光形式上有“独特”表现也能起到加持作用。例如此前车企用户的维权舆情中,“车顶维权”行为引发众多车主效仿,而后又出现车展维权的“升级”情况。
图源:新浪汽车
实际上,此轮曝光的话题在舆论场中并不算偶发。在形式上,最初事件的曝光者因“63页PDF”留下记忆点,为舆情平添更多娱乐化元素和讨论动力,因此,事件热度较一般同类事件得以抬高。在长篇幅PDF举报取得一定热度后,“搭车效应”也随之而来。多个制作PPT进行曝光的舆情在短时间内集中出现。事件、话题纷纷“搭车”,让此类曝光形式的吸睛度和讨论热情也得以延续并持续扩大。
网传举报内容截图
02 “破圈”传播加大讨论方向的不确定性
在传播路径上,此轮曝光还有一个明显的传播特征,即遵循了私域信息转向公域平台的传播路径。具体来看,多数舆情最开始并未选择在公开平台上曝光,而是通过熟人社交方式,如私人聊天、微信群等,进行私域小范围传播。此类传播讨论观点与情绪集中在事件本身,但难以被量化归纳。在经历了多次私域的信息交换后,相关信息才被传播至更大范围的公开平台,事件得以进入舆论视线,完成“破圈”路径。
在微信群组内传播的PDF举报文件
从讨论观点来看,在公开舆论场上,更多网民参与事件围观,其讨论角度也更加发散,衍生话题方向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以此轮舆情为例,网民除了充当“情感判官”,对曝光信息进行讨论外,部分曝光者本身也被加以“评判”,网民会评价其曝光立场是否站得住脚。此外,同形式曝光集中出现后,就PDF/PPT用于作为前任私德问题的举报方式是否合理合法的话题也引发网民思考,#罗翔谈PPT曝光渣男渣女#的微博话题一度登顶热搜第一,“一旦逾越手段程序的公正性,我们追求正义的土地会出现腐蚀”的观点表达引发热烈讨论。
微博话题详情截图
03 激情“吃瓜”后,舆情处置回归话题本质
相比于讨论的热烈,调查处置则显得更为“冷淡”。从跟进舆情处置情况来看,此轮曝光(举报)舆情中有公开层面处置跟进的仅有“一女子以PPT形式公开举报合肥市城乡建设局二级主任科员刘某洁”事件。该事件中,因被举报人为公职人员,所在单位于曝光次日进行公开回应,表示驻局纪检组已介入调查,并将根据调查情况依纪依法处理。此外,因举报内容涉及博士学历造假一事,据媒体报道,涉及高校研究生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事件)目前正在处理中。
曝光讨论的“热”与关涉方跟进的“冷”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可见,曝光方式的吸睛虽带来网络曝光,炒高事件热度,但从舆情处置来说,怎么处置、是否需要公开回应等处置环节依旧是基于曝光内容和曝光者本身去做考虑。于关涉单位而言,热闹背后,能看清曝光反映的本质问题,做好与之匹配的合法合规处理则是需要掌握的必备技能。
作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主任舆情分析师 黄薇
- 2023-10-12两女子违规穿越终身禁入四姑娘山,处罚“不走寻常路”的任性游客理所当然
- 2023-10-12“北极鲶鱼”炫富事件一波三折 官方最新通报引舆论关注
- 2023-10-11历时200天,“鲶鱼”终于带出大鱼,潜伏再深也难逃捕捞!
- 2023-10-10天降蟹卡?演员孙艺洲称疑遭新型蟹卡诈骗,警惕诈骗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