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舆情频道 >> 舆情聚焦

青岛啤酒“小便门”事件 舆论反馈及舆情处置建议

2023-10-23 16:00 来源:人民网

  事件梳理

  10月19日,有网络热传视频显示,在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啤酒三厂,有一工人爬进原料仓小便。随后几天,“青岛啤酒三厂有工人在原料仓小便”一事引发广泛关注,并频上热搜,有媒体直接将其称为青岛啤酒“小便门”事件。

  部分热搜话题截图

  10月20日,青岛啤酒发布情况说明称,针对10月19日网上出现的青岛啤酒三厂的相关视频,该公司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警,公安机关已介入调查。目前,该批麦芽已经全部封存。该公司将继续加大管理力度,确保产品质量,欢迎广大消费者监督。

  情况说明截图

  10月20日晚,平度市市场监管局发布情况说明称,10月19日发现涉青岛啤酒三厂的网上相关视频后,该局立即成立调查小组进驻现场进行调查,并对视频所反映的该批原料全部封存。一经查实,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市场监管局发布情况说明

  10月21日,有知情人士回应称,涉事大麦未进入生产环节。根据初步判断,网传视频里的场景发生在第三方物流公司运输大麦的车厢里,并非青岛啤酒的工厂车间。视频里的涉事人员非青啤员工,或系外包劳务合作公司的装卸工。

  官方回应后舆论场反馈

  青岛啤酒的首次官方舆情回应并没有提及最敏感的问题——视频中“员工”小便的场景是不是青岛啤酒的工厂?官方回应里有一句“该批麦芽已经全部封存”,实际是给外界的大众传递一个认知,好像真的在工厂里找到了被工人小便污染的那批麦芽。从舆论的反馈来看,官方的此番回应更像是对网络爆料中最敏感的问题——“员工”在自己就职的酒厂小解,进行官方认领。

  事件爆发初期,到底是否有人在青岛啤酒三厂的原料厂里小便,这个事实在传播端尚未成立,毕竟官方没有任何明确的表述事实是成立的。但是在官方的首次回应后,在大众的认知领域,这个“事实”几乎是板上钉钉。

     

  10月21日,“知情人士”透露,网传小便场景发生在第三方物流公司运输大麦的车厢里,并非青岛啤酒的工厂车间。然而,“知情人士”在媒体端的发声,并未有效改变大众的认知——“员工”在工厂原料间小便。为何官方的回应和大众的沟通,会呈现较大的撕裂呢?

  “知情人士”身份神秘,舆论未必买账,证据链目前是不完整的。这个愿意跟媒体沟通的知情者,应该和青岛啤酒官方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更像是在临危受命传递官方不便传递的真实信息。大众的认知习惯里,认知求简,认知先入为主,认知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仅仅通过“神秘的第三方”跟媒体沟通,并不能有效改变固有的认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青岛啤酒此番遭遇的级别相当于舆论的“核打击”,在此种强度的打击下,失语和妄语几乎是本能反应。一尺宽的平地,通常情况下可以轻易走过。但若是一百米高,一尺宽的路,往往会眩晕、腿软,对任何一缕轻风都分外敏感。遭遇了“舆论核打击”的主体,往往和在一百米高一尺宽的路上行走的人一样,已经眩晕。这就是为什么遭遇重大舆论危机时,当事方容易出现“雷人雷语”的主要原因。他们不在常态,特别容易摔倒,因为此刻他们失去重心。

  越是这样的节点,越需要当事方找到重心。舆论是有重心的,失去重心,当事方就会在舆论风波中跌倒。道义制高点应该是处置舆情主体尤其需要关注的舆论重心。当企业在舆论上失去道义的制高点,或者压根没有道义的制高点时,大众对你负面的认知结果就是舆论重心。

  舆论重心一直是动态的,要围绕真实的、变化的舆论重心去平衡、平息舆论,要围绕真实的、变化的舆论重心去设置舆论拐点。目前看,青岛啤酒“小便门”事件的舆论重心依然是有人在酒厂里小便,必须围绕这个重心来展开认知领域的变化。小便的场景究竟是不是在啤酒厂?如果不是,请集中精力和资源,改变大众认为已经有人能在酒厂小解的认知。怎么改变?要在事实上传递非在酒厂小便的完整证据链。

  舆情处置建议

  青岛啤酒遭遇此番舆情,舆论压力空前。目前应集中全力,避免进一步加深对品牌的伤害。应结合群体认知的习惯进行沟通,力争实现舆论的平稳转向。在目前舆论失重的情况下,要把信誉挽回来,把人心挽回来,需和攻击性声音对等的声音。这个对等,既要有事实对冲谣言的内容对等,也要有传播重量级的对等,更需要被攻击后找到舆论漩涡里的道义制高点的道义对等。处置此舆情,有以下建议供参考:

  关键领导出面,主动回应舆论关切。此事件经过短短几天发酵,已经给青岛啤酒的品牌造成不小冲击。面对冲击,官方理应出面,主动把准确、真实的事实告知给民众,而非躲在幕后,只靠“知情人士”的解释,并不能打消民众质疑和顾虑。当然,这个官方最好是具象化的某个人物,而不是停留在“青岛啤酒”官方,只有具象到个人,才能让民众感受到官方的担当。

  官方调查及时跟进,公布相关疑点。媒体在事件的传播中,大多用的是“19日有视频爆料”一说。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深挖事实:一、如果是“知情人士”所言,事件发生在运输车辆车厢,那官方需要告知究竟是哪一批次的运输车辆?这一批次的运输车辆在事件发生后的行动轨迹是怎样的?二、小便的“员工”真实身份?与青岛啤酒厂有何关联?三、究竟是谁在有意进行设置议程——青岛啤酒厂“员工”在原料仓小解,造谣的动机何在?

  借助重量级媒体和自媒体,放大传播声量。对比爆料视频的场景,官方可以选择邀请知名媒体和自媒体人直播青岛啤酒三厂的场景,用啤酒三厂的真实场景对冲爆料视频中的场景。在做好媒体端传播的同时,主动面向社会征集普通消费者,开展“走进青岛啤酒工厂探访”的活动,让普通消费者借此机会了解啤酒生产工艺流程。

  关注舆论动态反馈,适时做好策略调整。大众所认定的“事实”,往往是依据事实本身加工出来的。事实很重要,但大众对事实的认知,有一个加工过程。事实在被加工的过程中,受众基于以往的“刻板印象”会对声明、爆料有自己的解读,甚至会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官方把事实发布后,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要关注动态舆论反馈,结合舆论重心适时调整策略。

  制定企业规章制度,杜绝类似事件发生。“小便门”事件对青岛啤酒品牌当下冲击力巨大,然而青岛啤酒品牌力毕竟深厚,舆论当下虽有“愤怒”情绪,但愤怒中伴有“惋惜”。官方面对此事件,理应痛定思痛,制定相关的企业条例,甚至不妨将视频爆料的日期——10月19日,定为企业的“生产警示日”,以此来警戒青岛啤酒全体员工以及上下游合作方,从根本上杜绝此类事件的再度发生。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