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客户隐私宣传产品,保险公司回应“甩锅”员工难掩失责
4月5日,湖北监利孟女士在微博发帖称,某保险公司员工在推销疫苗险产品时,擅自利用其此前理赔案例制作宣传物料,其中包含投保人姓名、家庭住址、被保险人患病就诊详细信息等诸多个人隐私。孟女士联系了涉事保险公司员工,但该员工不仅未表示歉意,还试图通过转账“私了”,甚至上门骚扰,声称监利所有人的疫苗险都必须经过她(涉事员工)才能理赔。

保险公司员工制作的宣传材料
4月7日,新京报官方微博账号发布报道,关注保险公司利用客户隐私进行宣传一事。涉事保险公司相关负责人回应媒体表示,利用客户隐私进行宣传是涉事员工个人行为,公司并不知情,也未曾使用孟女士案例进行培训;涉事员工此前负责孟女士理赔材料提交工作,因此掌握相关备份资料。目前,公司已对涉事员工进行批评处分,后续还会扣除其三个月的绩效;同时,公司正在联系孟女士,协商道歉赔款事宜。
涉事员工“威逼利诱”
激化当事人情绪
发现个人隐私信息被用于宣传后,孟女士联系了涉事员工询问情况。据相关帖文,孟女士起初只希望该员工道歉并删除宣传内容。然而,该员工不仅未道歉,还直接发来500元的红包。孟女士拒收红包后,涉事员工还到其单位骚扰,并“威胁”称自己掌握很多人的理赔资料。可见,涉事员工并未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其言行进一步激怒了孟女士,直接导致线下纠纷转为线上舆情。
强调个人问题回避管理缺失
公司回应未获认可
事件相关报道的评论区中,网民纷纷表示“保险公司太不专业了”。有部分网民认为,批评教育和扣除三个月绩效的处罚措施力度过轻、不痛不痒,恐怕无法起到惩戒作用,不能彻底解决公司员工滥用客户隐私营销的问题。有微博大V评论指出,就利用客户隐私宣传一事,相关方应追究涉事员工法律责任。
网民的评论恰好点出了此次回应的核心缺陷。回应此类问题的标准逻辑应为“说明事实-划定责任-提出措施”,而涉事保险公司相关负责人的回应侧重于介绍事件情况,在划定责任环节则将问题归因于涉事员工个人,并基于此提出将对涉事员工进行教育处罚。通篇回应对公司是否存在失察失管之处、将采取何种改进措施防范客户隐私再被泄露等只字不提,难免令人产生公司推责之感。
当前,舆论大多厌烦金融机构将事件、问题责任归咎于员工个人行为,对此类说辞越来越不买账。公众固然知晓涉事个人行为存在问题。但相比对个人、个例的声讨与处罚,消费者更希望看到的,是金融机构能够承担起对员工的管理与监督职责,系统性地改善提升,从根源上解决个案背后潜藏的共性问题。
落实个人隐私保护
增强员工声誉风险意识
利用客户隐私进行宣传,反映出涉事员工缺乏对客户个人隐私的基本尊重,以及保护客户个人隐私的基本常识。个体“无知”的背后,则是涉事保险公司疏于管理,对数据安全、个人隐私保护等政策法规宣传、贯彻、落实不到位,对员工的宣传营销行为缺少必要的监督与把关。
在被指出宣传行为不当后,涉事员工的“威逼利诱”,则更加反映出该员工法律意识淡薄,以及声誉风险意识之匮乏。其对于客户首次问询的不当答复与反应,无异于火上浇油,成为点燃舆情的直接导火索。
金融机构仅在事发后扮演“灭火员”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要落实客户个人隐私保护工作,切实承担起责任,通过开展数据安全、个人隐私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内部宣贯活动,引导全体员工树立客户隐私保护意识;加强对员工行为的监督,并对含客户隐私的材料进行严格管理。另一方面,要提升全体员工舆情素养,通过组织培训、学习警示案例等方式,增强员工潜在声誉风险识别能力,树立声誉风险防范意识,了解基本应对技巧,实现声誉风险防控关口前移。
- 2025-04-15文和友联合创始人直播间抢镜引热议 企业盲目追求流量暴露品牌声誉管理风险
- 2025-04-03从“996”到“强制下班”,企业如何将“反内卷”融入发展基因?
- 2025-04-01“千禾0”陷“零添加”争议:品牌信任危机与行业规范
- 2025-04-01从“996”到“强制下班”,企业如何将“反内卷”融入发展基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