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96”到“强制下班”,企业如何将“反内卷”融入发展基因?
近日,多家大厂开启“反内卷”动作:美的年初发文要求减少职场中的“表演式工作”、近期被曝强制员工18点20下班,海尔被曝要求强制双休,大疆强制员工21点下班……引发舆论场广泛关注。
员工首次体验被“赶出”公司,对此舆论场褒贬不一。有观点认为,企业加入“反内卷”行动意味着追求高效及管理优化,对员工权益保护而言不失为积极信号。但也有网民对“强制下班”持保留意见,认为强制某个时间点下班实则是对员工在岗时间的变相要求,其中,大疆强制员工晚上9点下班就因与公众预期不符而招致嘲讽。另有声音担忧“反内卷”过程中的形式化与隐形压力,认为如不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低效运行痛点,“反内卷”最终只会沦为一句口号。
大厂开展“反内卷”行动能迅速登上热搜成为全民热议话题,侧面反映出“苦加班久矣”的舆论心态。但加班风气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破除“内卷”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寻根溯源找准症结,方能助力企业实现真正的效率革命。
从“996”到“强制下班”,
分析职场生态变化的深层次动因
2019年,某知名互联网企业家将“996”定义为“福报”。经过几年演变,“996”已成为集体内卷的代名词,多被用来形容企业对“打工人”的不合理压榨。时至今日,以往是“996”重灾区的大厂,却画风一变强制员工下班,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可能有三:
一是政策导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明确要求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需规避“零和博弈”思维,严禁恶性竞争。反映在企业运行的微观层面,则可表现为通过建立良性健康的职场环境,避免员工陷入“比加班时长、比开会次数”等无意义的竞争旋涡。另外,也有猜测认为海尔、大疆等企业此番整治,是为了适应欧盟出台的《欧盟市场禁止强迫劳动产品条例》,确保不因加班问题而让产品出口受阻。
二是民意累积
一般来说,员工在庞大的企业运行体系中只能处于屈从地位,在职场关系中也往往会扮演无声的“模仿者、迎合者”,因“下班羞耻”而“自愿加班”使得负面情绪不断累积。再加上近年来因过度加班导致的猝死、抑郁的案例时有发生,将加班粉饰为“奋斗拼搏”的宣传叙事早已不再奏效,反而被视为职场PUA的一种方式,这背后折射了社会心态的巨大变化。
三是效率革命驱动
华为、美的、名创优品等多家企业均要求简化工作方式,避免形式主义的表演,表明高效对于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同时,越来越多企业也意识到,加班时长不能等同于工作态度或效率指标,相反,加班现象越严重可能越反映出企业在任务分配、流程设置、沟通效率等方面存在深层次问题,才会造成人浮于事、形式主义内耗等困境。从这一层面来讲,强制下班或可视为企业效率革命驱动下的产物。
由此可见,企业内部破除无意义的内耗有充分的现实必要性,目前来看也有较强的主动性。但更为重要的是将“反内卷”融入企业发展基因,确保其不只是“一阵风”。
企业如何将“反内卷”落到实处?
强制下班等保障劳动者休息权的做法已率先打响职场“反内卷”第一枪,后续仍需探索更加完善的做法机制,将“反内卷”真正落到实处。
“反内卷”之前,应当先明确症结。考核与激励机制、组织效率、企业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不足均会造成企业内部的低效竞争。可尝试从这些方面着手,探索“反内卷”的破局方式。
在考核与激励机制优化方面,应建立更加科学的考核体系,比如合理分配工作任务及人力资源,要考虑到工作难度及个人能力禀赋,避免工作任务过重或过轻的失衡情形;或是在考核工作绩效时避免单一的考核标准,可加入创新性、客户满意度等多维指标,强调长期价值而非短期结果。
在组织效率提升方面,部分企业已作出了“简化工作方式”的探索,即通过减少PPT、文档等复杂的信息沟通,汇报、开会、形式主义加班等无谓的时间消耗,事事汇报、层层汇报的冗长审批决策流程等来增加组织敏捷性与活力,这些可以作为通用经验供企业参考。
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应尽可能摒弃狼性文化等不符合当前社会心态的价值观,不以加班时长、开会次数、PPT精美程度等作为衡量员工工作态度的依据,鼓励高效、专注、机敏的工作表现,以充分的权益保障制度帮助员工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企业需确保绩效考核与晋升标准的公开透明,避免员工之间陷入“内斗”;可鼓励内部人员各岗位流动上岗,避免因岗位固化造成“消极竞争”;还可为员工提供定期培训、职业发展指导等有益于职场能力提升的支持,以共同成长取代无意义的内耗。
- 2025-03-27复盘丨海底捞“小便门”事件中的舆情长尾与应对反思
- 2025-03-21韵达快递 怎能变“晕”达 ?
- 2025-03-21蜜雪冰城被曝使用隔夜水果切片,舆论场何以呈现“另类”反馈?
- 2025-03-21啄木鸟“放弃公关”背后的公关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