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雪冰城被曝使用隔夜水果切片,舆论场何以呈现“另类”反馈?
3月14日晚,湖北经视“3·15特别报道”曝光蜜雪冰城宜昌凝聚新天地门店有店员使用隔夜柠檬和橙子切片制作招牌饮品。店员闭店前将剩余水果切片藏于操作台下方,常温存放至次日使用。此外,门店的卫生状况也令人堪忧。涉事门店店长向媒体承认涉事店员的操作属于违规行为,称“是店员在这里做的,我们要求都是用不完的直接就丢了”,并表示后续会与公司沟通,加强门店监管。

本是“食品安全”高热高敏事件,但公共舆论场走向却向“雪王保卫战”偏移。部分网民评论称,“4块钱的柠檬水,用的隔夜柠檬已经很良心了。和其他的相比问题不大”“其他奶茶能比蜜雪强?这已经很好了”。不寻常的舆论反馈令蜜雪冰城再度陷入话题争议。
“食品安全”话题失焦
“隐性契约”“瑕疵豁免”引热议
此次曝光后,消费者对蜜雪冰城展现出较大的宽容。有舆论关注到相较于“3·15”曝光的同类品牌,蜜雪冰城的公关压力相对更小,甚至关键的“食品安全”话题也被动失焦,网民更多聚焦在为品牌“正声”的层面上。有网民直言“雪王唯一的塌房方式是提价”“它都不嫌我穷,我还嫌它隔夜干嘛”“让你们抓刺客,怎么把我爱妃绑了”“雪王是唯一不嫌弃我穷的奶茶店”。
分析认为,消费者的心理自洽更多基于蜜雪冰城长期形成的品牌形象(价格竞争力、接地气营销、拟人化IP运营等)。因此,即便面对食品安全问题,品牌喜好和信任产生的附加值也为其对冲负面舆情提供了基础。自媒体则从“用价格换的包容隐性契约”“低价策略的瑕疵豁免权”等角度出发,认为“这种对低价产品的宽容,本质上是消费者对现实的清醒认知”“蜜雪冰城通过压缩利润空间换取规模优势,与消费者达成了‘用价格换包容’的隐性契约”“当食安问题曝光时,消费者更倾向于将其视为‘低价模式下的个别现象’,而非品牌的系统性失信”。相关言论试图为网民的“偏见”寻找合理答案,也为涉事企业进一步“释压”提供了空间,间接缓解了舆论场的紧张氛围。
值得关注的是,“隔夜水果”舆情发酵后,互联网上还掀起了“实名举报自家食品安全”“来查查我家的过期食品”“‘3·15’应该看看我奶奶的冰箱”等玩梗热潮。部分网民调侃称“来抓我爸,我爸初一的白切鸡,初八还在吃”“我妈过年一顿饭热三天”“奶奶冰箱:别查我,我怕你查出更多‘惊喜’”……娱乐化的“带节奏”过后,媒体曝光折射出的涉事企业监管不力、食品安全漏洞等问题被不断弱化,品牌话题热度随之再度翻高。

图源:上游新闻
“护短热潮”引发媒体批评分歧点加剧舆论引导工作难度
对于舆论场的“佛系”心态和“护短”热潮,部分媒体批评商品平价不应成为挡箭牌、“因价廉牺牲质优”反映出市场乱象。如封面新闻评论称,“这些操作都不符合食品安全卫生操守,也颠覆了人们对该品牌的信任度。在消费者的谴责声中,也有少数声音发出:‘四元一杯的柠檬水,不能要求太高了’,看似在为品牌说情,实则是以‘便宜无好货’的刻板思维,混淆对食品安全的坚守。商品的平价,绝非‘挡箭牌’。便宜,也不能就该‘没好货’”。
同时,媒体强调此次舆情风波的重点是守护食品安全底线,对整个行业产生警示作用。评论指出,“食品安全是底线,也是企业的生命线。消费者的信任不是可以讨价还价的商品,而是需要用良心与责任精心守护的稀缺资源。目前,蜜雪冰城发出整改新规,要求柠檬一律不过夜,销毁后需拍照上传总部。消费者期待的,不仅仅是本应新鲜供应的食饮,更应有整个行业对食品安全敬畏心的真正觉醒”。
事件发酵后,有舆论关注到此次媒体和网民在热点话题上出现的“分歧”:在#媒体评蜜雪冰城别把宽容变纵容#、#护短蜜雪冰城是比烂的无奈#等微博话题下,出现了不少关联“鼠头鸭脖”等过往食安类负面舆情及近期热点案例、质疑媒体不作为的网民声音,而“错最小的集合了最大最多的火力”“相当于某个饭店食物霉烂变质有毒添加剂过期环境脏不管,偏偏对厨师没带厨师帽上纲上线”等负面讨论一定程度上激化了互联网对立情绪。
值得关注的是,也有讨论延伸至“媒体和网民在话语权上的分歧”“网民偏离了媒体议程设置”,加剧了舆论引导工作的被动局面。
消费者线上“共情” 线下“用脚投票”
以2024年9月30日的门店数量计,蜜雪冰城即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现制饮品企业。在新茶饮赛道中,“雪王”蜜雪冰城备受瞩目,成为今年的港股吸资王。舆论关注到,此次“隔夜水果”事件曝光后,蜜雪冰城的股价仍相对稳定,可见此次风波对品牌产生的冲击较小。截至3月19日港股收盘,蜜雪集团报465港元/股,涨5.3%。上市至今股价累计上涨近1.3倍。
细究来看,消费者的自嘲心理更多源于对当前食品安全环境的不满,而消费者对于蜜雪冰城的“共情”是否等同于对行业底线的纵容则需要画个问号。在剖析舆论生态的同时,也应关注此次舆情风波带来的警示。
于社会而言
部分食安问题曾存在的“模糊处理”“消极应对”现象,此刻以“回旋镖”的形式再度出现。“曝光”为何带来对涉事企业的反向支持,值得相关部门深思。
于企业而言
绝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应将舆论支持转化为倒逼企业改进的作用力,即刻整改,不辜负舆论期待。
于消费者而言
对企业“共情”,“用脚投票”的同时,亦要保有是非判断的底线意识,不可轻易被舆论绑架。
- 2025-03-21啄木鸟“放弃公关”背后的公关本质
- 2025-03-10便利店员工不雅动作事件引发食品安全忧虑 企业回应矛盾难平舆论质疑
- 2025-03-06“月薪5000就不要吃火锅”?巴奴火锅创始人争议言论如何影响品牌形象
- 2025-03-06复盘丨吉祥航空发放过期餐食 航司应对处置如何“一错再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