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舆情频道 >> 舆情聚焦

开鲁县基层干部一句“我也不懂法”引出了怎样的次生舆情风险

2024-04-26 16:40 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近日,农业农村部新闻宣传官方平台@中国三农发布 报道了内蒙古开鲁县建华镇双胜村农民在自家承包地进行春耕被要求缴纳“增补承包费”一事。在采访视频中,当村民开着农用车犁地时,镇政府3名官员阻挠村民耕地,且态度蛮横、言语粗鲁。其中,建华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纪云浩一句“我也不懂法”引发了社会关注。对此,众多网民在视频评论区留言,当地基层干部和乡镇乱象真得好好查查了。

  针对当地相关基层干部不当言论引发的舆情发酵,开鲁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先后两次的回应中都提到了对基层干部不良作风的惩戒:

  4月23日

  通报表示,针对报道中反映的个别基层干部对待群众态度蛮横、言语粗鲁、工作方式严重不当的问题,开鲁县委已给予建华镇党委副书记免职处理,并由县纪委监委给予其党内警告处分;县纪委监委对双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副主任分别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4月24日

  在开鲁县委、政府深入开展调查核实后,通报再次强调了“个别镇村干部态度急躁、语言粗鲁的失当情况,涉及到的镇村干部已做出处理”。

  整体来看,官方通报对基层干部不良作风的处理采取了明确、有力、及时的措施,体现出对此次由干部蛮横作风引发的社会负面舆情的重视态度。其中,在第一次官方通报中明确指出了干部的问题所在和处理措施,包括对相关基层干部的免职和党内处分,体现出对其不当言行的零容忍态度。

  在通报回应奠定较为积极的基础之上,若当地部门后续继续表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教育和管理,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等说法,本可在一定程度上安然平稳度过负面舆情发酵期,但是细心网民对涉事基层干部履历背景的深挖,还是没能让这次舆情危机完全实现“软着陆”。

  一是有媒体引述网民推理曝出开鲁县建华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纪云浩涉嫌“学历造假”。网民根据公开简历信息,纪云浩17岁时入伍,退伍后时隔2年7个月参加工作,而在我国大学本科教育中,普通本科院校学制通常是四年,全日制专科学制通常是3年,即使参加“专升本”考试也需一年时间。其大学学历究竟是如何得来?纪云浩参加工作后成为派出所外勤民警,又如何调职成为县纪委监委的科员,调职程序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其个人履历上的细节在开鲁县“增补承包费”一事发酵后,也引起网民的讨论。开鲁县委组织部表示,目前县委正在一并调查、核实,后续结果也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另一方面,有网民在社交媒体平台的评论区中称,纪云浩的父亲是通辽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对此,通辽市网信部门负责人向媒体记者明确表示,该消息不属实。

  当前,开鲁县阻拦农民春耕一事的舆论关注点已逐渐由事件本身转向到深挖基层干部“学历造假”“裙带关系”等话题,出现次生舆情风险苗头。相比较于对网传“干部阻挠村民耕地”事件本身的回应,对干部身份的回应敏感程度更高,上下口径协调处置流程也更为复杂。就当前的回应效果来看,各相关部门只是通过媒体电话采访简单地表态核实或直接否认,收获的舆论认可度较低,如多数网民希望看到更详细的核实通报,对纪云浩其人的履历晋升及个人背景猜疑还在继续。

  因此,建议后续官方面对次生舆情也能采取更加透明、有力、高效的回应方式,维护社会公众对于本地干部的信任和支持:

  一是遵循诚实公开基本原则,不能沉默或躲闪。涉及牵涉到公职人员舆情时,官方的持续沉默或将导致网络猜测及谣言的进一步扩散和升级。因此,官方应当在第一时间回应舆情,向公众发出正面的信号,表明官方高度重视此事。

  二是单纯否认或辩解会消耗政府公信力,若舆情持续扩大,出具一份详细的情况通报实属必要。比如通报中需涉及到对于学历、职务任免、履历等方面的审查和管理;基层政府单位在选拔人才时的人事和考试管理制度等。这类规范合法的回应方式可以向公众借机展示基层政府在选拔人才时的制度规范,更容易获得信任。

  三是吐露包容开放心声,做公众反馈的倾听者。真诚友善的态度往往是回应质疑最有效的“杀手锏”,这种情感的流露并非伪装下的“虚情假意”,在面对基于法律程序进行调查和处理之后,无论结果是选拔任免确有猫腻还是网络中伤造谣,当地都应当表达积极接受公众监督和建议的意愿,这有利于舆情处置引导走向正途。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