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机会还是设边界?胖东来招聘刑释人员引争议的舆情启示
胖东来近日在新乡新店招聘公告中提出,将20%岗位留给退伍军人、2%岗位留给刑释人员,引发舆论强烈反响。短短几日间,话题多次登上热搜,支持者强调法律保障与社会修复,反对者担忧公共安全与再犯风险。善意初衷为何被争议淹没,本质在于法治文明的进步速度与公众安全感的修复速度不同步,折射出社会在接纳“奉献者”与“失足者”上的双重标准,也考验着企业在善意与安全之间寻找平衡的能力。
8月8日,胖东来商贸集团创始人于东来在个人社交媒体发布“新乡胖东来三胖”招聘公告,称计划招聘约1000人,其中20%岗位面向新疆、西藏等高原艰苦地区退伍边防军人,2%岗位(约20人)预留给有犯罪史的刑释人员。公告发布后迅速引发广泛关注,相关话题在微博、抖音等平台登上热搜。
8月10日晚,于东来在社交媒体发文回应,直言“谁没走过弯路,哪一个人是完人呢,相互理解才能共同往美好的方向走去,而不是歧视”,并解释招聘刑释人员的初衷是让他们“得到尊重与关爱,变成创造和享受美好的主人,坚定地共同走向美好”。胖东来官方随后发布声明,强调该举措基于人性的善良,希望不同群体都能获得尊重。
舆论反应呈现明显分化:支持者多以法治与社会责任为出发点,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认为刑释人员依法享有平等就业权,认为胖东来安排岗位避嫌、严格筛选及带教机制可降低风险。反对者主要基于公共安全考量,担忧超市为人流密集场所,刑释人员再犯罪可能性,认为内部安置不应大规模公开,以免引发消费者抵触。
社会接纳的“双标”
奉献者受尊崇vs.失足者遭质疑
同一份招聘公告里,20%的岗位预留给退伍军人,2%的岗位预留给刑释人员,舆论却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反馈。前者几乎获得一边倒的赞誉,被视作企业尊崇奉献、回馈英雄的象征;后者则引发大规模质疑,被迅速与“不安全”“高风险”挂钩。这种鲜明反差,折射出社会心理中的“道德差异”:奉献者天然被赋予信任,而失足者则背负怀疑与防范。
这种“双标”并非简单的情绪宣泄,而是社会心理机制的运作结果。一方面,公众倾向于用“应得感”来评判群体——退伍军人以牺牲与奉献换来社会的掌声与补偿;而刑释人员则因曾经的犯罪记录,被认为“不配享有同等机会”。另一方面,这种标签效应在现实中形成了自我强化:不少刑释人员在求职时屡遭拒绝,有人被迫隐瞒身份甚至借用他人名义临时就业,结果是“因无法融入而被再次边缘化”,反过来加剧公众对其再犯的担忧。
值得注意的是,公众在舆论层面常常呼吁“社会应给浪子回头的机会”,但一旦涉及自身安全或家庭利益,态度往往迅速收紧。这种选择性接纳,使“英雄”与“失足者”之间的社会距离进一步拉大:前者被无限放大为社会正能量的象征,后者则被长期固化为风险源。
为何此议题“争议值”极高
一、权利叙事与安全叙事正面相撞。该事件把“平等就业权”与“公共安全零容错”放进同一个超市场景——这本身就容易引爆舆论的“价值冲突”。一端,法理强调刑罚既毕、权利平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确立了平等就业的基本原则(虽未单列“前科歧视”条款,但为反歧视提供总原则框架),公众天然能在价值层面理解“给予第二次机会”的正当性。但另一端,超市属于高人流、低容错的开放空间,顾客把安全感需求置于首位——尤其联系到母婴、老人等“脆弱人群”场景,安全叙事会压倒权利叙事,形成“你说法理,我要心安”的认知岔路。这种价值张力决定了话题先天争议度高。
二、可见性叠加对比度的舆情传播结构放大争议。公告把20%退伍边防军人与2%刑释人员置于同一条消息里,舆论在同一画面中对“奉献者”与“失足者”进行并置式比较:前者获得一致赞誉,后者引发本能戒备,这种强对比天然适配平台的“冲突偏好”,于是一句“拟招20名刑释人员”迅速爬上热搜并被标题化传播,算法与标题共同强化了情绪对立。
三、网民恐惧感被“未证数据”加杠杆。社交平台广泛流传“出狱两年内再犯率达65%”之说,放大了短期风险的公众印象。笔者通过互联网公开检索,能检索到的地方性调研/经验性报告确有“两年内再犯罪比例高”的表述,但其样本口径与时点并非权威全国统计,也未能找到有效的数据论证来源。在舆情传播中,这些数字被网民“截取转述”,就会在情绪层面被当作“铁证”,推高网民的恐惧感。
四、企业“制度承诺”晚于“情感承诺”,信息不对称加剧不安。企业先释放善意、后补充机制:8月10日晚公开表态“反歧视、再融入”,随后才进一步明确“先中轻度、再视情扩大”以及发布面试题、强调反思与评估。对“如何筛选、如何安置、如何监管”的关键疑问,公众在舆论高峰期一度缺少清晰抓手,自然以“最坏想象”填空。待胖东来二次公布机制细节,舆情早已完成一次情绪定型。企业公布信息节奏与透明度错位带来的“信息真空效应”,使得民众不安感在第一次公告中形成不安感。
五、胖东来品牌“外溢性”提升决策舆情敏感度。作为区域标杆品牌,胖东来的任何“出圈实践”都具有示范与外溢属性:相关个案与公共安全议题绑定,容易被外界叙事改写为“社会秩序”的符号,给地方治理和行业口碑带来连带压力。这也是许多中立者主张在此事件中用“可观察、可纠偏、可退出”的制度化安排来换取社会试错空间的原因。
如何化解“法治文明”与“风险厌恶”的拉扯
出路在于透明与信任
在笔者看来,这场争议的本质不是“要不要给机会”,而是“机会如何给”。法治文明要求社会为刑释人员留有再出发的通道,这是制度的温度;但公众的风险厌恶则提醒我们,任何零容错场景下的善意,必须带着边界与托底。若只是反复强调善良与包容,却没有让人看得见的秩序和刹车机制,善意很容易被误解为冒进,公众的不安也就难以消解。
因此,真正的出路在于透明和信任的重建。一方面,企业需要把招聘逻辑、岗位安排、风险筛选与监督机制尽可能公开化,让社会看到“不是无条件的放任,而是有边界的接纳”;另一方面,公众也需要认识到,全盘拒绝并不能让社会更安全,相反会让一部分人因长期被排斥而走向再犯的恶性循环。给机会并非纵容,而是在制度保障下提供一条可控的归途。
换句话说,胖东来的尝试只有在“善意、边界、透明”三者并行的情况下,才能被逐步理解和接受。如果企业能证明“给机会”的过程既可控又能纠偏,舆论的情绪对立终将转为理性观望;若反之,善意就会沦为风险,最终难以为继。
- 2025-08-21“蹭饭”直播类短视频走红 乡村流量盛宴下的伦理暗流
- 2025-08-18银行“跪求存款”后陷失联风波,营销合规红线需严守
- 2025-08-14科研项目因“没用不锈钢订书钉”被打回引发舆论哪些关切?
- 2025-08-127.7万元购车却被按12万元投保,涉事公司如何有效化解舆论质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