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蹭饭”直播类短视频走红 乡村流量盛宴下的伦理暗流
近期,河南鹿邑县范庄村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因发布“端碗到村民家蹭饭”的系列短视频走红网络,被亲切称为“蹭饭书记”。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随着其粉丝与口碑的迅速攀升,“蹭饭”内容被视为短视频平台新的流量赛道,激发了部分驻村书记、村干部的跟进意愿,也吸引大量网络主播涌入模仿与复制,出现批量化账号运营与直播内容同质化的趋势。

“蹭饭”直播走红背后的隐忧:
伦理、逻辑与公共性
“蹭饭书记”的走红,揭示了数字平台时代一个耐人寻味的张力:基层治理借助流量拓展公共服务空间与平台经济固有的注意力捕获逻辑之间,并非天然和谐,而是一场需要制度设计与自我约束来协调的长期博弈。若将之简化为“会不会拍”“能不能火”,最终易将乡村与村民变成镜头的布景、算法的燃料、商业化叙事的边角料。真正值得书写与复制的是公共精神如何穿越流量,反哺社区,沉淀为可验证、可持续的公共价值。
01首先要审视的是叙事边界问题——谁给了镜头进入“家”的正当性。在城市空间,公共传播多发生于开放场域;而在乡村,许多最动人的叙事恰恰藏在厨房、院落、地头,这些场域天然带有私人属性。公共性与私密性的交叉地带,最需要明晰的“前置正当化”机制:知情、同意、可撤回、最小必要。许多争议源于未经允许的“被拍”、无法拒绝的“被看”,以及对于“拒绝”的污名化。一旦“拒绝权”在社交媒体的放大镜下被无形剥夺,温良的礼俗就可能被舆论裹挟,乡村社区基于熟人社会的信任结构将承受难以复原的隐性损耗。因此,任何将镜头带进私人空间的公共传播活动,都应以明确的事先沟通、书面或录音留痕的同意、对未成年人与老年人的额外保护、对撤回同意的充分尊重作为底线。只有当“拒绝”同样被赞许为一种正当的选择,拍摄与直播才有伦理上的立足点。
02其次要拆解的是逻辑冲突——平台的流量逻辑与治理的服务逻辑并不等价。平台偏好强刺激、快反馈、可复制的内容范式,而治理强调耐心、慢变量、个体化的差异回应。从供给侧看,流量经济倾向于推动剧情化叙事、符号化角色与剧情递进,以降低观众的理解门槛并提高留存;从需求侧看,基层治理的真实难题往往是“反爆款”的:琐碎、无人设、反转少、难以连续追更。值得注意的是,流量与治理并非不可相容,但前提是确立“服务优先、传播从属”的序位:先有真实的服务供给,再考虑适度的公共呈现;先明确公共目标,再选择传播工具,而不是反过来被工具牵着走。
03最后需防止“表演型关系”侵蚀社区伦理。公共传播的镜头一旦把村民定位成“可用资源”,就会在无形中引入一种“表演型关系”。当“帮助”与“销售”“涨粉”捆绑,受助者很容易在镜头前丧失主体性,成为叙事中的“功能性角色”。这种角色倒置既会制造羞耻感,也会累积社区层面的“道德压力”。长此以往,乡里乡亲的人际网络被“攀比机制”侵染,求助与给予的礼俗被平台化逻辑重新编码,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的信赖纽带被算法经济悄然改写。这是任何负责任的公共主体都应主动回避的风险区。
重塑“蹭饭”叙事:
议题驱动与嵌入治理
“蹭饭”式直播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引发广泛关注,缘于它以极低的门槛进入公共叙事,用生活化的镜头打开了乡村治理与基层互动的一个侧面。然而,流量不是善意的证明,围观也不是公共价值的同义词。若要让这类直播摆脱浅表化模仿与情绪消费,成为有社会意义的内容生产与社会动员方式,就必须把叙事的重心从“看点”转向“用途”,从“博取同情”转向“嵌入治理”。
一方面,应当重新界定“蹭饭”的叙事结构。过去的路径往往是“入户—惊喜—温情—带货—离场”,这种单线条叙事很容易滑向廉价的煽情和重复的模板化。更有建设性的做法,是以“议题”为核心组织内容:围绕老人独居的就餐保障、青壮年外出后留守家庭的照料协作、传统饮食技艺与本土食材的价值再发现、村集体经济的共建共治等议题进行逐步展开。吃饭仍是入口,但它只是进入公共议题现场的方式。主播不是“客串明星”,而是“议题召集人”,将村民的经验、困难、创意与外界的资源相匹配,促成可持续的解决方案。这样的叙事转向,会自然抬升观众的期待阈值。
另一方面,驻村干部如参与其中,应当把直播嵌入到“基层治理的工作链条”。干部应在调研—议题识别—资源链接—制度化落地的流程中使用直播,而非让直播决定工作方向。比如,在调研中发现老人营养短板与孤食问题,可通过直播发起“互助灶台”计划;待试点稳定后,将运行规则写入村规民约,并由村民自治组织管理,干部和主播逐步退到幕后。这样,直播启动的是制度化工程,而非一次性的热闹。另外,评价体系也要回到公共价值,最终看的是议题解决率、村民参与度、项目留存度与外部资源带动系数。只有当干部的KPI与群众福祉的改观绑定,直播才不会成为形式主义的另一个舞台。
同时,平台治理亟需“精准规则”。一是要在算法层面抑制“侵犯隐私”“诱导对立”“恶意煽情”等内容的扩散,建立基于场景的内容风控模型:对采访入户、老幼等特殊群体涉及的直播触发更高的审核阈值;二是设置“公益与乡村发展”赛道的正向激励,要求披露治理项目的目标、路径、资金、责任与复盘,形成可审计的公共档案。三是可引入“社区评审员”,优先吸纳当地村民或基层工作者参与内容评价,提升判定的语境敏感度。唯有以规则和激励双轮驱动,才能让网络平台短视频“黑流量”失去土壤。
流量崇拜的代价:
警惕乡村振兴资源错配与治理空心化
舆论在审视“蹭饭书记”现象及其衍生乱象时,不仅要关注叙事伦理与逻辑冲突,更应警惕其潜在的社会影响,尤其是对于乡村发展可能产生的结构性扭曲。批量复制“蹭饭”模式,看似是对流量红利的追逐,实则可能加剧资源分配不公,诱发地方政府的短视行为,并最终消解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
在“蹭饭书记”破圈之后,模仿的涌动迅速从个别个案扩散为一种可感的社会景观,最直观的变化是乡村在公众视野中的呈现路径可能被重写——许多村庄的日常被重新编排为“可观赏”的片段,村民的生活被纳入一套有着固定节奏与话术的镜头语言,治理行为也被迫在“可传播性”与“可持续性”之间二选一。当有限的社会关注被引导至少数“热区”,而无数不具备镜头友好度的农村治理深层议题——如土地产权纠纷的调解、乡村公共卫生的常态化维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守护等被挤压到视野边缘,越来越难以获得政策、市场与社会组织的连续支持。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之后,谁能提供“戏剧性”,谁便赢得资源流向。流量数据的光泽掩盖了治理能力的透支,留下的是看似繁荣的“流量农业”,与愈发脆弱的公共服务底盘之间的落差。部分村民可能逐渐相信“找主播比找干部更快”“上网比走程序更有效”,这会把公共诉求从法定流程中挪出,转而押注于情绪动员与事件发酵。久而久之,公共行动的因果逻辑被倒置。
归根结底,河南“蹭饭书记”的走红只是一个入口,它让社会看见基层治理与平台传播相遇时迸发的能量与摩擦。在此之后,如何让能量流向公共价值而非仅仅流向“可见性”,如何让摩擦转化为制度创新而非舆情消耗,考验的不只是个别主播或个别干部的自律,更是平台、政府、社区与公众之间能否形成新的契约关系。若干年后回望,“蹭饭”是否真的让农村老人吃得更好、孩子学得更稳、青年愿意回流、集体经济更有韧性,这些可被量化与复盘的改变,才构成公共意义上的“有效果”。相反,若只剩下移灯换景的表演、仓促而就的形象工程与被消费过的乡愁,那么它必然会被历史归入“短周期事件”的注脚。
- 2025-08-18银行“跪求存款”后陷失联风波,营销合规红线需严守
- 2025-08-14科研项目因“没用不锈钢订书钉”被打回引发舆论哪些关切?
- 2025-08-127.7万元购车却被按12万元投保,涉事公司如何有效化解舆论质疑
- 2025-08-08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的三重舆情透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