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舆情频道 >> 舆情课堂

人身险预定利率调降,险企需要关注哪些潜在声誉风险?

2025-08-04 09:52 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7月25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组织召开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2025年二季度例会,保险业专家认为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

  会后,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等陆续公告,将调整新备案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其中,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为2.0%,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为1.75%,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最高值为1.0%。8月31日24时起,各险企将不再接受超过上述预定利率最高值保险产品的投保申请。业内人士指出,此轮调整是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以来,首次被正式触发。

  舆论认为调整将促进行业稳健发展

  看好分红险吸引力上行

  舆论指出业内对预定利率下调已有充分预期,调整将助力行业健康发展。《中国银行保险报》援引某险企总精算师观点指出,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在业内已成共识。近年来,10年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低位运行,整体市场利率水平走低,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压力上升。下调预定利率有助于缓解行业利损差风险,促进行业长期稳健发展。华泰证券认为,传统险预定利率下降将有效改善新单的潜在盈利性,缓解险企对成本收益倒挂的担忧,从而提升代理人销售积极性。

  舆论分析预定利率下调对产品定价影响,认为产品价格总体上涨。21经济网指出,预定利率是保险公司向被保险人提供的回报率,与保险产品的价格直接相关。该媒体援引资深保险精算师徐昱琛分析表示,下调后,人身险产品平均保费涨幅约20%,但不同产品差异显著:少儿保单涨幅居首,因为少儿保单的保险期限更长,对利率敏感度更高;含投资储蓄功能的重疾险(如带身故责任产品)调价幅度必然高于纯消费型重疾险;理财型产品(如增额终身寿险、年金险)虽首期保费不变,但长期收益会因为预定利率下调而下降。

  舆论预测分红险吸引力进一步上升,将成险企重点发力方向。中国商报网援引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观点表示,预定利率下调后,分红险等浮动收益类产品的优势会更加凸显,有助于推动保险产品转型,强化资产负债的联动管理。《中国证券报》也援引业内人士分析称,此次预定利率下调为非对称下调,这有助于提升分红险的市场竞争力,分红险有望成为未来险企重点发力的方向。

  预定利率调整窗口期

  需警惕“炒停售”风险与相关消费投诉

  近五年来,人身险行业已经历多轮次预定利率调整与相应产品迭代。舆论普遍认为,险企已在产品开发、切换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顺利推进预定利率调降相关工作。然而,在预定利率下调过渡期,舆论场中仍不时出现一些杂音,对险企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其一,营销人员“炒停售”,干扰消费者理性决策。回顾多轮预定利率下调后有关网络信息,舆论大多重点观察营销人员宣传行为,严格审视是否出现以“产品即将停售”为噱头诱导消费者尽快购买产品的“炒停售”现象。此前,已有多家媒体报道保险代理人、经纪人在朋友圈、社交媒体等违规“炒停售”,通过发布包含“锁定xx%预定利率”“差一天配置保险,总保费差x万”等吸睛内容的海报或文案,试图诱导消费者在短时间内冲动决策并消费,购入并不适合自己的产品。此类“炒停售”一是可能存在合规风险,或违反《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二是可能为日后消费纠纷埋下隐患,甚至演化为舆情事件。

  其二,个别产品利率调整,引起消费者集中质疑。个别人身险产品,尤其是互联网人身险产品,因其设计特性,可能需在8月末集中下架原预定利率档位产品;如消费者选择在8月31日24时后继续交费,则需执行新的、预定利率下调版本的保险合同。相较而言,预定利率调降对此类产品消费者影响更为直接可感。从过往舆情来看,消费者或因突然接到“停售”“预定利率下调”通知而感到不解,认为其个人权益受损,指责险企单方面变更合同条款并发起投诉。其中,部分消费者可能质疑险企在前期销售过程中未明确产品性质,存在误导销售嫌疑。此外,预定利率下调可能推高产品价格,部分消费者或就价格波动提出疑问。

  应对提示:

  规范营销行为,做好释疑工作

  在预定利率下调窗口期,险企应遵循前瞻性原则,将声誉风险防控关口前移。

  一是梳理需调整产品,综合考量潜在声誉风险。险企可根据销售渠道、前期宣传等特性,对相关产品下架、调整可能引起的消费纠纷点进行排查,提前准备。

  二是加强培训与提示,确保营销行为合规。险企应强化对相关人员及机构的合规培训与风险提示,要求其恪守营销合规底线,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做好对相关营销内容的把关,确保合规得体。

  三是做好消费者沟通,细致解答有关问询。险企应充分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与消费者充分沟通。如,提前通过短信、App消息提示等方式,通知消费者产品调整情况,说明调整缘由及对消费者的可能影响;耐心解答消费者各项疑问,帮助其客观理性看待调整。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