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舆情频道 >> 舆情课堂

巨额存款丢失事件“未完待续” 多头回应难平舆论质疑丨金舆之言

2024-08-26 08:53 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巨额存款丢失事件“未完待续”多头回应难平舆论质疑

  8月15日,每日经济新闻网发布报道称,有投资者爆料优策投资旗下“优策月月盈3号”“优策长实”“优策长秀”三只基金产品存放在长安银行宝鸡金陵支行、长安银行宝鸡科技支行里的12.52亿元存款丢失。

  据媒体报道,2024年7月初,有投资者发现上述基金未如期公布《账户余额明细表》,在长安银行打印的账户流水凭证显示,累计金额达12.52亿元的协议存款仅剩下8.6万元。7月10日,优策投资给投资人发布《关于部分基金运作重大事项公告》表示,7月4日,上述基金产品因银行未按约定提供《账户余额明细表》,造成基金无法正常估值,未得到银行正面回复,优策投资决定暂停相关基金申赎业务的办理,并已与公安机关和长安银行总行进行沟通。

  报道发布后迅速吸引舆论关注,在微博平台形成#私募爆雷12.52亿元存款只剩8.6万元# #阳光私募12.52亿元存款丢失# #转走阳光私募存款公司曾多次换照# #揭秘阳光私募12亿存款丢失涉事3公司#等多个热搜话题。

  8月20日,长安银行公开发布《声明》称,相关媒体报道所称“12.52亿元存款丢失”严重失实,报道所用《账户余额明细表》的单据、印章、金额均系伪造变造,长安银行已向公安机关报案。《声明》最后还附有优策投资的控股股东向长安银行送达的《致歉函》和《关于网络舆情相关事项的声明》截图。

  其中,《致歉函》和《关于网络舆情相关事项的声明》落款日期分别为8月2日和8月16日,署名均为连芯投资(优策投资的控股股东)。上述两则附件显示,7月10日,优策投资管理人员在产品退出方案上发生分歧,基金管理人擅自向投资人发布重大事项公告,将优策公司暂停相关基金的申赎业务原因归咎于因长安银行未按时提供《账户余额明细表》,且部分秀实(优策投资的实际控制人)员工还参与、蛊惑投资人前往银行和监管部门上访,公司控股股东及实控人已报案。此外,《关于网络舆情相关事项的声明》还补充了“优策投资基金管理人提供了部分虚假凭证材料”的表述。

  巨额存款离奇消失,

  “简单提炼式”报道吸引舆论关注

  8月15日,每日经济新闻网通过快讯、深度分析等报道形式描述事件发生过程,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多家自媒体迅速跟进转载并在社交媒体平台广泛传播,“顾客存长安银行12.52亿存款竟不翼而飞”等标题报道层出不穷,刺激信息量急速上升。值得关注的是,事件本身涉及金额巨大、银行存款等敏感因素,且私募基金与银行协议存款被第三方公司通过网银转走,存在很多“待解之谜”,驱使舆论想进一步“一探究竟”。

  随着热度上升,媒体纷纷延伸挖掘相关话题,包括涉事私募基金公司、转走存款的三家公司等相关方背后的股权结构、高管任职等关联关系、工商变动信息等,暗示其中可能存在的“阴谋诡计”。还有网民关联此前银行业存款“莫名消失”事件,增强话题的行业属性,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事件的影响力,推升了舆论传播热度。

  此外,本次事件还引发了舆论对于基金管理人、托管人、银行履职尽责情况的质疑,如长安银行未能及时发现并阻止异常资金流动;基金管理人在签订补充协议、开通网银等关键环节上,未能履行必要的审核与监督职责;托管券商未能与银行核对《账户余额明细表》的真实性,未能尽到安全保管基金财产、‌执行资金安全原则的义务等。还有媒体认为该事件反映了私募基金在监管漏洞与金融安全方面的脆弱等。

  多方回应“打架” 疑点重重

  引舆论追问

  本次事件中长安银行仅有一次正式公开《声明》,但在此之前,有多次被动接受媒体采访的回应,而又因事件中涉及银行、托管券商、基金公司等多方企业,各方回应存在一定分歧,也将事件中存在的诸多疑点展露无遗,如优策投资表示银行未能及时提供《存款账户余额表》,长安银行表示报道中的余额表是假的,托管券商却表示一切正常;优策投资表示银行私下签订补充协议开通网银,而长安银行分行表示银行是根据优策投资的申请办理网银,拉升了事件的冲突性,也进一步刺激了舆论热度的上升。

  需要注意的是,长安银行发布的来自连芯投资的《致歉函》落款日期为8月2日。可见,银行方在8月15日舆情发酵前,就已经知晓事情相关信息,但银行未能对声誉风险暴露的情况充分评估并作出应对。如银行相关人员在发布《声明》前曾多次接受媒体采访,但回应内容存在一定差异,可见银行方未能及时准备统一的媒体备答口径,使得《致歉函》中“不存在长安银行未按时提供《账户余额明细表》”等关键信息没能及时反馈到舆论场中,引发了网民进一步的猜测和质疑,“银行有内鬼”“里应外合”等评论频现,导致质疑银行的舆论氛围持续积累。

  距离事件发酵近一周后,长安银行才于8月20日发布正式《声明》,回应及时性仍有提升空间。《声明》直接否认了此前优策投资所称“银行未能及时提供《账户余额明细表》”,并用附件《致歉函》佐证,一定程度上给事件“盖棺定论”,对事件舆论热度平息起到重要作用,但因“12亿元存款的下落”“银行是否违反主合同”等核心细节缺失,引发后续媒体继续深挖报道。

  舆论热度回落但事件“未完待续”,

  后续动态或持续引发关注

  虽然长安银行给出了《声明》,但存款去向及违规问责等问题还有待监管部门给出最终结果,舆论或对事件的后续发展持续保持较高关注度。8月23日,界面新闻网发文称,在优策投资和长安银行背后,还隐藏着秀实投资巨额产品兑付危机事件。微博平台迅速形成#12亿协议存款消失牵出8年资本局#热搜话题。值得注意的是,银行是否存在监管漏洞和内部管理问题等成为舆论质疑的重点,对银行声誉形象带来不利影响,或引发普通储蓄客户对银行存款安全的担忧,银行方面依然面临一定的舆情风险。

  随着舆论场有关银行存款变保险、存款离奇消失等事件的高频出现,舆论对银行存款类舆情事件保持较高敏感度。建议银行、券商托管机构强化声誉风险管理的前瞻性意识,在舆情风险萌芽期即介入分析研判并做好应对准备工作,如及时与事件关联方进行联动,避免多头回应不一致,并同步回应口径,加强与公众的沟通。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