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舆情频道 >> 舆情课堂

领导干部被查处后要关注哪些次生舆情?

2024-06-20 09:06 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近年来,领导干部因严重违法违纪问题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的新闻时常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需要注意的是,在某些级别较高,尤其是曾经主政一方的领导干部被查处后的一段时间里,可能出现多种类型的次生舆情风险,需有所警惕和防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除解读被查处的领导干部自身的问题外,媒体和网民会习惯性地关联近年来其所在地或所在机构的其他同类案件。

  尤其是同一职位连续多任或同一领导班子先后多人被查处的情况,易成为舆论关注焦点,从而给这个地方或机构的形象带来严重损害。由于信息大都来自于公开报道,媒体深挖组织结构及领导干部履历后,这种情况往往难以避免。政府部门可以提前评估其潜在的舆情风险,密切关注相关动向,力争在议题设置和舆论引导方面取得效果。

  要特别注意与被查处的领导干部相关的形象工程、烂尾工程可能引发的衍生话题。

  这些工程背后大多可能存在权力寻租、违规审批、资产流失和利益输送等问题,一旦相关领导干部被查处,问题很容易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包括相关的企业或组织因为工程、项目烂尾导致利益受损而进行网络维权、炒作等抗议性表达。此类问题如不能快速化解,会对当地的政治生态、营商环境等造成消极影响。因此,所在地政府或机构要及时对这方面潜在的问题和风险进行细致排查,有针对性地制定预案,加强与涉事人的日常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做好必要的安抚工作。

  在任期间滥用职权、干预司法的案例比较多见,因而其被查处后旧案被翻炒,当事人以各种方式维权也是重要的风险点。

  随着移动互联网传播的普及,维权举报人借助个人微博、短视频等自媒体账号公开表达诉求的情况屡见不鲜。尤其是手持身份证件拍摄短视频的表达形式往往会迅速形成话题,而举报人一旦有公职人员等敏感身份加持,就更加容易获得网民的关注。面对此类网络举报,相关部门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要仓促表态,而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积极稳妥地进行调查与回应,尽量减少对当地的负面影响。

  一些细节问题不能忽视。

  比如,涉及对被查处领导干部的评价时,要避免出现对其过往政绩过度的赞扬、惋惜之声;涉及与其有关的音像、图片资料的使用,或引用其讲话、报告内容时,要谨慎处理。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