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票价调整关涉民生,信息误读、“舆论搭车”风险暗流涌动
5月2日,中国铁路12306网站发布了四则调价公告。公告称,自2024年6月15日起,将对京广高铁武广段、沪昆高铁沪杭段、沪昆高铁杭长段、杭深铁路杭甬段上运行的时速3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列车公布票价进行优化调整,并根据市场状况,建立灵活定价机制,实行有升有降、差异化的折扣浮动策略。
中国铁路12306官网公告
媒体梳理对比公布的票价表发现,此次调价之后,最多乘客选择的高铁二等座票价大约上涨了20%,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
对此,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相关人士回应称,调价是正常市场行为,目的是通过灵活实施高铁票价市场化机制,促进客流增长,全面提升客运服务质量。但相关回应并未完全平息舆论对于“高铁涨价”一事的声讨情绪。当前,民众对涉及衣、食、住、行的民生热点事件关注度较高,极易出现“搭车效应”,如不及时做好释疑、引导,话题存在撕裂舆论场风险。
风险一
“市场行为”说法
有引发误读可能
在被问及高铁调价的理由时,国铁集团相关负责人回应媒体称这“是正常市场行为”,是国铁集团深化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举措。通过创新客运产品,充分激发有潜能的客运消费是当前国铁集团进一步提升高铁运营品质的思路,“目的是通过灵活实施高铁票价市场化机制,促进客流增长,全面提升客运服务质量。”有专家对国铁方观点表示认同,称“高铁作为公共事业本身也需要产生收益,实现自我循环和可持续发展”“高铁市场需求日益增长,因此提价也有一定空间”。
但随着#4条高铁票价将上涨#的话题一度冲上社交媒体热搜榜高位,“调价是市场行为”的说法也在舆论场引发一定争议。部分观点认为,此次“调价”核心是公布票价的上涨。高铁作为公共交通工具,其票价应当更多地考虑民生需求和社会公平。特别是对于需要频繁乘坐高铁的通勤族和经常往返于城市之间的旅客来说,票价上涨无疑增加了他们的出行成本。有网民评论称,高铁作为公共交通工具,票价应更多地考虑到公众利益,而非仅仅基于市场和财政压力。票价上涨增加民众出行成本,对经济压力较大的群体而言,无疑是一笔额外的负担。另有部分网民表示,当前高铁票价本来就不低,一次提价10%-20%的幅度超出心理承受范围。
梳理发现,相关公告并非完全“一刀切涨价”而是说明了“调价有升有降”“灵活定价机制”,并列举了多个调整后最低票价降低的例子。如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发布的武广调价公告显示,武汉站至广州南站的二等座调整后最低票价为304元,较现票价降低约34%。但此类正向说法却在一些断章取义的讨论中被淹没,调价后“促进客流增长”“全面提升客运服务质量”等可能的正面效果也在传播中被忽略。基于这种情况,有关方面需进一步作出有效的危机应对和澄清说明,消除民众的误读,降低质疑声量,减轻相关信息对企业形象的负面影响。
风险二
铁路运输事关民生,
舆论强调应“以民为本”
前段时间,个别地区水、电、燃气费用质疑的报道引发舆论高度关注。其中不乏带有明显倾向性、真假不一的信息频繁搅动舆论场。而铁路运输作为我国交通运输方式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此次自行公告调整票价,也屡次被解读为“生活成本再度加码”“公共服务成本转嫁”,炒作是一种“趋势信号”的声音时现。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媒体在报道中提及国铁收益问题,并与航空公司收益进行关联对比,试图侧面论证其涨价的“非必需性”。如媒体援引国铁集团披露的报告,2023年,国铁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2454亿元,同比增长10.5%,净利润33亿元;2024年一季度,国铁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833亿元,同比增长4.2%。2023年,国铁集团完成旅客发送量36.8亿人次,高峰日发送旅客突破2000万人次,全年和高峰日旅客发送量均创历史新高。2024年一季度,国铁集团多项客运指标再创历史最好水平,发送旅客达到了9.66亿人次,同比增长27.9%。相关数据也引发网民的跟评认同,抨击涉事企业社会责任感缺失。
类似“比大多数国内民用航空上市公司的业绩都要好得多不应涨价”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引导民众趋向于认同“不宜将高铁票价的定价权完全交由企业”的观点,呼吁“以民为本”的声音亦随之增多,加大了企业处置压力。
风险三
存在一定认同观点,
“物有所值”成为普遍期待
相关报道显示,这并非铁路首次“调价”,去年5月,宁杭高铁、沪宁城际上运行时速3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列车公布票价优化调整,当时公布票价涨幅亦在10%至20%左右。部分网民对“调价”之举表示赞同,认为是铁路部门适应市场经济规律、提升运营效率的一种手段。
据媒体此前报道,高铁动态调价,对于价格比较敏感但时间冗余较大的旅客,就可以避开高峰时段,出行成本反而更低了。对部分高铁票价进行优化调整后,同一天同段旅程的高铁车次就可能出现多档价格,旅客可以像选购机票一样,认真比对后选出自己最心仪的车次。
此外,也有观点认为,高铁票价上涨是市场行为的一种体现,有助于提升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随着高铁网络的不断完善和客流量的持续增长,适度的票价上涨可以反映出高铁运营成本的增加,同时也能够激励铁路部门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旅客体验。
高铁作为公共交通工具,其票价调整应更加谨慎和透明,既要考虑民生需求和社会公平,也要兼顾服务和成本问题。只有真正提升服务质量和旅客体验,才能让“物有所值”的社会心态与“调价”带来的负面情绪实现对冲。
提示建议
一是有关方面在发布此类涉民生话题、公众敏感程度较高的公告前,应做好潜在舆情风险的评估工作,充分考虑民众的实际需求和承受能力。本次高铁调价公告内容应进一步强调票价调整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基于供求关系、运营成本等因素进行解释说明。
二是要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公众理性看待票价调整,理解并支持铁路部门的决策,通过官方渠道及时发布票价调整公告的同时,需详细解释调整原因、依据和具体方案。
三是在调整公告发布前、中、后,应积极征求、关注公众意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解答公众疑问。鼓励公众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参与监督,确保票价调整过程的公正、公平和透明,维护市场秩序和公众利益,适时疏解舆论情绪。
- 2024-04-19券商降薪潮搅动舆论场,声誉风险有何应对之策?丨金舆之言
- 2024-02-02舆情课堂:2024年新闻舆论工作怎么干?六方面建议请查收!
- 2024-01-11尾盘突然涨停被疑“乌龙指”,全网求真相银行如何自处?
- 2023-01-30事先研判态度倾向,顺应诉求留有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