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舆情频道 >> 舆情聚焦

外长记者会上的“科目三” 如何“出海”讲述中国故事?

2024-03-08 09:53 来源:人民网

  3月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现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认出一位提问的外国记者并问道:“你是跳‘科目三’的小伙子吧!我在短视频看到过你,还有继续跳吗?”

  可见

  “科目三”的风已跨越山海

  吹遍大江南北。

  “科目三”全称为“广西科目三”,作为流行于广西地区的“社会摇”,该舞蹈曾在广西的婚礼现场出现。“科目三”在背景音乐上更增添了传统戏腔元素,将《一笑江湖》所描绘的沧桑变得更为强劲洗脑,戏腔一起,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也可以随着音乐摇起花手扭动起来。

  在过去的时间里,这种改编自迪斯科的舞蹈常常被人们视作“土味”文化几度起起落落。而这一次的“土摇”借助短视频传播平台引发众多人士的模仿以及二次创作,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一个载体。

  海外受众跳“科目三”

  低传播门槛实现受众情感链接

  作为一种“野生”舞蹈,“科目三”从广西萌发,到中期以海底捞为爆点,引发各行各业的模仿,最后逐渐蔓延到海外群体中,整个传播过程无不洋溢着欢乐的基因。情感是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的“黏合剂”,简单易学的舞蹈填补了“无门槛舞种”的空白,满足了全球群众的真实需求,给予了人们巨大的情感价值。

  大部分受众对“科目三”的来源并不了解,只将其视为流行“热梗”。以短视频平台为例,根据关键词检索发现几乎很少出现带有舞蹈全称“广西科目三”文字的视频出现。“科目三”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并没有具体传播中国文化特定的某一方面,不是以传统意义上“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让世界了解中国,而是以“传递中国声音”的方式让世界听见、看见中国。

  与儒家思想、京剧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输出形式不同,由于“科目三”接受门槛较低,其传播侧重体验,有着泛娱乐化间接性特征。

  “科目三”的传播更侧重互动与体验。“科目三”作为一种舞蹈,其交互式体验具有极强的传播力,潜移默化地融入受众的生活中,并从人际传播向大众传播延伸,这种社会化构成了一条不断延伸的互动仪式链。跟随视频中的舞蹈,人们不需要拘泥于特定的环境,可以在线下直接模仿表演,这种“反场所化”的舞蹈构建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空间。受众可以直接感受到夸张欢快的动作背后蕴含的丰富情绪,与此同时,身体的“在场”所引发的共情也比网络虚拟空间更为真挚、强烈。

  “科目三”的传播较为泛娱乐化。“科目三”走红的开端,多以其低门槛、娱乐性的特点给予大众欢乐。虽然目前娱乐化发展饱受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娱乐性”已成为一种有效的传播手段,其传播的成功是遵循时代发展规律,搭乘时代的顺风车,因势利导的结果。共同的关注点才能创造共同的符号,“科目三”突破地域局限成功跨越山海,不失为一个传播的样本。通过短视频平台,“科目三”实现了不同国家背景群体之间的隔空对话,搭建了共同的文化桥梁。

  “科目三”的传播内容更为间接。“科目三”不仅仅是舞蹈的传播,在广大网民首先被“魔性”的舞蹈动作和音乐的律动吸引后,随着传播的不断深入,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想要了解背景音乐歌词的含义。《一笑江湖》作为一首古风流行歌曲,其歌词也蕴含着英雄侠客的豪气。将趣味性作为传播的切入点,由浅入深将文化内涵包裹在舞蹈与音乐中,以“春风化雨”的方式让世界了解中国。

  润物无声:从传者中心走向积极对话从宏大叙事走进日常生活

  浅层化的内容、娱乐性的包装使得“科目三”走进大众视野的路途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在“科目三”模仿热潮席卷全网的过程中,也有网民认为以“科目三”为代表的“土味文化”在海外传播中有损中国文化形象。即便在背景音乐中包含有中国戏腔元素,也没能逃过重复先前“社会摇”边被模仿边被唾弃的命运。即便“魔性”舞蹈的传播范围再广,也很难说服所有受众认可“科目三”为公众审美的代表。有观点认为,“科目三”并未把中华五千年文化内涵体现出来,这样的“土味文化”只会让人觉得低俗和丑陋,对中华文化产生误读。

  “土味文化”出海引发争议,但公众对待文化的态度不能简单依靠或雅或俗来做判断,不同的时代也要允许有不同的“出圈”方式。浙江传媒学院硕士生导师巩述林表示,从嘻哈文化到二次元文化,每种亚文化兴起过程中,都经历过争论甚至嘲讽,“因为文化本质上是一个充满竞争和对抗的场域,发展过程总是充斥着‘碰撞’‘收编’和‘抵抗’。”在当下社会快节奏背景下,注意力资源的稀缺让公众更易被“魔性”的作品所吸引,但这并不代表着作品本身意义空洞。快节奏文化中粗糙化的艺术表演形式作为一种非主流文化满足了人们对轻松娱乐的渴望,把经典的舞蹈动作组合起来便构成了这样简单、低门槛却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舞蹈。

  部分外国网民认为,听到这个舞蹈的配乐便感觉非常高兴,而且在舞蹈中感受到了热情和活力。对于想要了解歌词内涵的外国友人,也有中国网民将歌词翻译成英文进行传播,此举也把歌词深层的侠客豪迈精神展现给世界。

  文化的出海要依托深厚文化底蕴,若能同时兼具人间烟火气,这种传播更能引起全人类的共鸣。跨文化传播并没有那么复杂,可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全人类情绪价值的公约数,用温和简单的方式将文化传播出去。

  未来网生代群体逐渐成为世界发展的主体力量,更应抓住受众特点开展国际传播实践;采用更符合互联网传播特点的柔性传播方式,拉近与世界各地的网生代群体的距离;以趣味吸引为契机,培养对中国文化符号和故事的好感。文化传播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开展积极对话,润物细无声,以对话为契机,走向日常生活,传播亲近有趣又温暖可爱的中国形象。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