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舆情频道 >> 舆情聚焦

“科目三+春晚” 为何碰撞出不同的舆论火花?

2024-02-18 10:57 来源:人民网

  近日,引发全球互联网广泛关注的“科目三”在审美取向、文化出海等话题领域掀起了数波舆论热潮。春节将至,“科目三”与“春晚”的碰撞,引发了新一轮热烈讨论。在相关话题中,公众反对“科目三”上春晚的巨大声量与“科目三”在全球范围内的“病毒式”传播效果形成了鲜明对比。

  为何“科目三”登上春晚舞台难以获得舆论认可?

  #科目三值得上春晚吗#等微博热搜词条

  “土味”+“短视频出身”成其“原罪”?

  话题传播趋势图

  来源:人民众云

  在近一个月的时间范围内,“科目三+春晚”话题信息传播出现2次热度高峰。1月17日前后,安徽、广东、河南、辽宁等地陆续通过路透、官宣等不同方式曝光“科目三”登上春晚彩排舞台,“科目三+春晚”这一新奇搭配在舆论场上引发讨论。在“极目新闻”发起的“你希望春晚出现科目三吗”投票中,约有80%的投票网民表示不希望在春晚中看到“科目三”的身影,初步显露出公众对于“科目三”上春晚的明确情感态度。

  1月19日,安徽春晚小品导演兼演员高海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表示,小品中设置演员跳“科目三”是剧情需要,并不是为了加而加。“老梗新梗,用得恰当就是好梗”。高海龙的回应将公众对于“科目三”这一舞蹈的单一讨论延伸至对春晚舞台艺术风格的期待、对春晚节目的审美价值评价等更广阔的领域。尽管相关信息情感倾向以中立为主,但随着话题的不断发酵,抵制“科目三”登上春晚的声音在舆论场日益凸显,使得该话题的传播热度只增不减,形成话题传播信息量的首个波峰。

  话题情感分析图

  来源:人民众云

  2月3日,随着湖南卫视小年夜春晚的播出,“科目三”首次正式亮相春晚舞台,助推又一波舆情高峰形成。节目不仅对“科目三”原本配乐的歌词进行了重填,同时安排演员带领全场齐舞。然而经过改编的“科目三”却似乎让反对“科目三”上春晚的舆论气候进一步固化,网民在相关报道的评论区建起了一幢幢“赛博别墅”。

  部分网民评论

  “科目三”的爆火,与其简单、重复、高官能刺激的内容有关联。在短视频、快节奏大行其道的当下,这似乎组成了爆款流量背后的肌理与底层逻辑。

  在抵制“科目三”上春晚的声音背后,除去对“科目三”自身的质疑和批判,也隐含着公众对春晚节目策划的期待。“科目三”作为火爆于短视频社交媒体平台的“土味”舞蹈,具有通俗、易模仿、易传播的特点。因此,以其为代表的“草根文化”产品,被部分网民打上“土味”“魔性”“难登大雅之堂”的标签,难以认可其艺术和审美价值;然而春晚在国人心目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是展现国家艺术成就、体现国家艺术人才创作力水平、反映社会现象及热点关切、回应公众文化期待的严肃舞台。归根结底,网民争议所聚焦的是“科目三”的调性与春晚舞台的不匹配,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观众对春晚节目编排、创作的热切期待。

  部分网民评论

   

  “科目三”与春晚的缘分匪浅

  在这次关于“科目三值不值得上春晚”的激烈讨论中,媒体观点与网络舆情之间表现出的互轭,是此次话题传播中尤为突出的一大特点。在部分网民眼中,“科目三”只能被笼统地归入“社会摇”——一个从“草根文化”奇观中生长出来的迷因。而在大众的认知中,这样的舞蹈能够存在于茶余饭后的娱乐消遣中,但并不应成为春晚舞台上接受全国乃至全世界观众目光的主角。媒体评论观点则相对温和,更多呼吁人们理性辩证地看待“科目三”、尊重文化审美的多样性。

  截至目前,认为“科目三”不应登上春晚舞台的声量还在互联网平台上更胜一筹。剥茧抽丝之后可以看到,相关话题的高热度根植于受众对“春晚”这一当代中国社会重要文化符号能指的落差

  除夕夜,人们早已形成了与家人共同观看春晚的“互动仪式”,年龄、职业、地域、身份等带有社会标签属性的人群差异在这一场域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消解,通过其传达的“家国一体、普天同庆”的共同感塑造了受众的同一性。纵观历年春晚的节目安排,宏大叙事的主题与社会民生均有所体现,唤起了人们的国民意识,进而油然生成“风雨同舟、万众一心”的高度凝聚力。而“科目三”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构成了受众心目中之于“春晚”的他者。不同表达形式的背后,实则是文化生产者个体经验和社会交往的差异。

             

  湖南卫视小年夜春晚“科目三”表演

  在表达形式之外,受众也应看到,蕴含在“科目三”文本中的,是通过这一舞步和音乐流露出的快乐情感。“科目三”最初走红,便是一段在婚礼上助兴的舞蹈,烘托了现场喜庆热闹的气氛。快乐是人类在精神层面的价值追求,无论是音乐还是舞蹈,都是世界的通用语言,能够突破地域和文化,触达更多受众。正如人民网评论所说:“包括‘科目三’在内,一切能够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文艺作品,都应该火,也会火起来。火,是水到渠成,是众望所归。”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杨洪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示,春晚已不仅仅是创作之初单纯的群众性大型联欢活动,而是各种艺术形式和审美趣味博弈的舞台。春晚的同一性,恰恰就在于能够集合不同受众群体的文化作品,将众多的“他者”置于同一传播载体下,与社会结构形成互文,凝聚社会共识。因而,“科目三”作为当下社会流行文化中的现象被搬上春晚舞台,无可厚非。

   

  “科目三”成为时代的莫比乌斯环

  对于“科目三”而言,春晚仅仅是一个舞台,而其更大的舞台则是在国际舆论场上掀起的热度与关注,也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莫比乌斯环。央广网评论认为,“科目三”对于大众的审美和模仿是友好的,每个人都能轻松找到介入这一舞蹈的方式,在狂欢中强化身份和情绪价值认同。“科目三”所引发人群的具身化参与,已经是一种群体认同的探索和社会化的实现。相较于人们热衷模仿的具身传播行为,还有一部分网民在网络上对“科目三”进行评论,亦在无形中形成了一股不可或缺的传播力量。

  无论是何种方式,“科目三”都拥有着庞大的受众群体,并集合着模仿体验、观看转发、积极点评等多种方式的参与形式,让这一种体现人间烟火气的载体,找到境内外传播的最大公约数。换言之,具身的传播实践与离身的观点输出共负一轭,驱动着“科目三”成为了近期全球范围内最具代表性的传播现象之一。

              

  世界体育舞蹈大奖赛演员表演“科目三”

  广西舞蹈家协会秘书长罗秀娟认为,“文化发展从来不是单一向度的,纵观古今中外,流行文化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能够被大众喜爱的作品从来都是雅俗共赏的。”舞蹈艺术本身就起源于民间,与专业舞蹈作品相比,“科目三”只是门槛比较低,但并不低俗。相反,它超越了国界和文化的隔阂,打破了雅与俗的界限,消弭了大众社会身份的差别。它不仅是一个情绪释放的载体,也传达了当下中国社会大众欢乐和自信的心理。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