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上被疑偷拍矛盾频现 如何为升温的舆论场“降火”?
最近,“偷拍”话题再现热搜。7月15日,网传重庆地铁上一男生母亲怀疑女孩用手机拍摄其儿子,用水壶将女孩头砸出血。伴随着警方初步回应“正在调查,会发布通报”,重庆地铁上“女子怀疑儿子被偷拍打伤女孩”一事正式进入舆论视野。#母亲怀疑女孩偷拍儿子将其头砸流血# #被男孩母亲用水壶拍打女生已报警#等事件相关话题也随之登上微博热搜。
图:话题热度走势
来源:人民众云
前不久,广州地铁一女生冤枉地铁男乘客偷拍曾引发舆论争议,后续虽然很快调查清楚、道歉澄清,该女生也受到了惩罚,但整个舆论场由此滋生的戾气短期内难以完全消弭。重庆地铁事件发生后,不少网民将两个事件进行关联,网民评论中很大一部分都带有上起事件残留的情绪。
01
外貌侮辱再惹争议
广州地铁偷拍事件的后续讨论中,许多媒体提到了外貌侮辱。比如6月12日 @红星视频 就提到,拒绝接受“长这么丑谁会拍你啊,真是自作多情”的无礼评价。而在重庆地铁事件中,被打女孩引发冲突的言论恰恰就是“你儿子很帅吗?我拍他干什么”。该言论也使一些人认为女孩是歇斯底里,甚至揣测所谓的“拍车厢站牌”是托词。同时,因当事女孩的言论,网民评论中不乏对涉事男子外貌的评判之声。
02
“预防性维权”打了一记回旋镖
本次事件的网民评论中,有一些高赞评论值得回味。广州地铁事件中,女方提出预防性维权思路——“难道我的权利没被侵犯就不能维权了吗”,之后的网络讨论中,这一言论获得了不少声音支持。此次重庆地铁事件中,该言论也被不少网民拿来“洗白”打人者。随着被疑偷拍之人性别的反转,网络舆论打了一记回旋镖。
03
被误会偷拍怎样维权引发探讨
接二连三在公共场所被误会偷拍事件也引发舆论对面临此类事件时自身如何维权的探讨。@水母网 创建的微博投票中,“可以报警或提起公诉,防止被网曝(暴)”成为网民对于公共场合被误会偷拍如何维权的主流选择。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群众苦网络暴力久矣。面对被误会偷拍,网民更担忧的是由此引发的网暴。
北京市中闻(西安)律师事务所谭敏涛律师则表示,如果因为拍摄地铁车厢号而误拍到他人,在没有拍摄到他人肖像的情况下,他人也无权干涉。母亲怀疑儿子被偷拍,此时可以要求查看女孩的手机,但是当女孩拒绝时,母亲无权强制要求查看,母亲可以寻求地铁工作人员的帮助,还可以报警,要求查看女孩的手机。在无法明知的情况下,应当努力让双方克制,保持平和心态处理纠纷,避免双方纷争加剧。
04
舆情启示
接连的几起“偷拍”相关事件具有很强的普遍性。一方面,在人人都有“摄像头”的当下,随走随拍已成为很多人的习惯,相互入镜在所难免,随着人们的隐私意识水涨船高,对于被拍的敏感性也逐渐加强。另一方面,近年来与“偷拍”相关的各类话题频频登上热搜,引发热议,让不少人担忧自己举起手机的动作会遭到他人的误解。这些争端的背后,有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之中,需要构建怎样的拍摄伦理?
从法律上论,偷拍是未经他人同意,以秘密方式对他人进行拍摄的行为,这是对他人权利的侵害。对于确定的偷拍行为,当按情况不同定处。而日常生活之中,争议往往就在于究竟有没有偷拍行为。在这方面,出现的不同情况可能会导致法律规定与监管力量难以马上介入。因此,真正防误会的关键,还得靠社会公众共同建立并维护互联网时代的拍摄伦理。
从公共场所管理来看,面对因“偷拍”发生争执后如何避免冲突升级,公共场所也应进行相关探索以规范秩序。如《北京青年报》指出,地铁等公共场所既要做好禁止偷拍他人隐私的必要提醒,也要对工作人员加强相关培训指导,防止出现有人怀疑被偷拍引发矛盾冲突,因为这不利于维护公共场所秩序。公共场所有必要出台相关措施预防、化解怀疑被偷拍等矛盾冲突,力争去创造一种没有矛盾冲突的文明场所。
- 2023-07-24齐齐哈尔第34中学体育馆坍塌事故舆论聚焦点梳理
- 2023-07-20自媒体博主同市监局长逛市场 创新监管模式缘何收获舆论关注
- 2023-07-20从“指鼠为鸭”到“鸭子眼球膜” 公众舆论场对事件的三大追问
- 2023-07-18从“最没有存在感的省会”到“摇滚之城”:“国际庄”的破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