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舆情频道 >> 焦点舆评

食品“添加剂”风波,海天味业多次回应质疑

22-10-26 10:52 来源:人民网 编辑:王烁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近期网上就出现了新的食品添加剂话题。“海克斯科技”一词,爆红网络。“这都是纯纯的科技与狠活儿”。支持者认为,博主利用所学,揭露了无良商家欺骗消费者的行径;反对者则认为,污名化食品添加剂会影响中小企业的生存,不少人认为辛吉飞和刘怂是在制造焦虑和低价有罪论,诱导消费者不信任价格便宜的商品,产生恶劣影响。

  然而,“添加剂”争论话题的走热,而有海天味业、六个核桃等陆续成为“躺枪者”,展现出多维度、多层次的舆情动态。

  01

  “添加剂”背后的社会心理和市场逻辑

  随着近年来国家改革开放和发展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教育文化思考水平的提高,短视频直播类互联网社交媒体的空前发达与强大的网络曝光监督能力,从过去对食品话题停留于安全底线的监督动力,转而开始停留于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卫生环境、生产场所、生产配料、规范加工流程、监督设施周密性等体现食品更高品质、更健康卫生的更高追求上面,可以说对食品的标准与要求更高更细了。

  此外,这次进入“添加剂”舆情话题的不仅涉及食品安全和食品品质这两层舆论海拔,甚至还平添了“国内国际食品添加剂标准对比”的第三层舆论海拔,同一家企业在我国本土市场推出的酱油配料表被网友拿来跟出口国外的酱油配料表作比较。对国内消费者心理来说,有的人在乎能享有国际对比食品标准的平等与受尊重感,这种深层的不平衡心理恐怕是企业们很容易忽略的。

  02

  “添加剂”是食品行业“灰犀牛”

  为什么“添加剂”魔咒这次就直接冲着头部大企业来了?其实,网络舆论场中其实早就发出了预警信号,只不过是企业在辉煌业绩和现实社会主流叙事中只知“岁月静好”,而失去了风险意识。此次添加剂舆情,其实不是黑天鹅事件,而是灰犀牛事件。越是行业头部企业越应该在产品生产标准方面,及时感知和响应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免等到有网民或消费者拿着国内国外同品牌产品的配料表作比较的时候陷入被动。

  海天味业和中国调味品协会的多次声明,却遭遇网民有力的回击,认为头部企业在商品生产、行业标准制定过程中话语权强大,甚至质疑在行业协会人事安排上也存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情况。

  在如潮的网络情绪和添加剂刻板印象面前,海天味业和中国调味品协会的一连串的辟谣和声明并未取得良好效果。这场拿食品安全法条文和添加剂剂量来回应质疑的策略收效甚微,法律与舆论再次产生的剪刀差,对话出现了断裂带。除了企业,行业媒体、行业协会等先后卷入舆情。

  03

  “添加剂”舆情给食品标准规范修订与完善增加机遇

  从客观上来说,有专家认为,没有食品添加剂或许就没有现代的食品工业。此次舆情中,短视频的确爆料出了食品生产环节隐患不少,有些路上可能有坑,究竟哪条路有坑,从哪里走才是安全的,短视频博主们并不知道,人们也不需要“因噎废食”。但是如何安全规范生产食品和构筑食品安全制度,则是社会各界必须严肃对待并需要根本解决的重中之重。

  04

  加强食品“添加剂”科研和科普任重道远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每一次食品添加剂的话题引发讨论时,都会出现一种声音,能否将食品添加剂彻底清理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事实上很难。我们的食品科技行业、各类媒体和宣传机构,其实在科普工作上还有不少路要走。

  首先要明确的是,无论从安全性、便利性还是从经济性来看,食品“添加剂”是无法完全杜绝的。如今,食品添加剂早已成为了食品产业中的一部分。风波中,人们只看到了过量和滥用带来的后果,而忽略了食品添加剂对于生活幸福指数的提高。

  比如安全方面,以酸奶为例,不少食品中会添加明胶或果胶作为增稠剂,但事实上明胶提取于牛骨猪皮等动物产品,本身是胶原蛋白;而果胶中大量的膳食纤维,也对人体有益,没有道理禁止其添加进食品中。

  其次如经济性方面,以人们食用的调和油为例,部分中会添加抗氧化剂来对抗油的变质,如果不添加,那么油的保质期将会缩短至2-3个月,那么人们购买油的成本将会数倍增加。

  再者从科学性来看,以味精为例,坊间流传着摄入味精会导致种种病变。但其实早在1987年3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经过十几年关于味精安全的跟踪研究后即宣布将味精列入最安全的食品添加剂。

  最后,关于食品添加剂的态度,有专家指出,第一,不反对食品添加剂,但是反对非法添加物,实际上引发舆情的主要是非法添加物。第二、支持合理使用,反对合规添加剂的超剂量、超范围的滥用。第三,包装后在商超贩卖的食品,国家有相关规定要求,必须要写清楚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不然就涉嫌违法。

  如此来看,这些年来不少食品厂家和经销商打着“零添加”“纯天然”“无蔗糖”销售产品有不少也成为一种噱头,不添加“添加剂”不意味着产品一定安全或营养价值高。因此,食品添加剂科普之路任重而道远。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