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课堂:情绪类流行语对情绪设置实践的启示
“孤独久了有点emo”“奶茶糖放多了有点emo”“作业多了有点emo”……网络流行语总是在千变万化中更新迭代。emo,最初来自emotion,表示情绪、情感,强烈的感情。网络语言环境赋予了emo更加广泛的内涵,它可以指代几乎所有的情绪,无论是伤感、迷茫、焦虑,还是消极、烦躁、抑郁。它有点像之前流行的“佛”与“丧”,但又有些微妙的不同,emo更倾向于瞬间性,类似于“emo一秒钟”,且所指的事物更加的微不足道。
在emo广泛流行之前,“破防”一词是年轻人的口头禅。破防,原是军事用语,网络赋予其新的隐喻义,指心理防御被突破,感性占据上风,多数情况下,是使用者被外在事物戳中了内心软弱的地方所引发的一场感动,往往以“泪目”的形式表现出来。相比emo,破防的情感更倾向于治愈、温暖,对美好的向往。
与emo、破防同时流行的还有一种被称为“发疯文学”的话语表述,指由大段东拉西扯、逻辑破碎、情绪激烈的文字组成,形成一种看似无理取闹却又无法反驳的文本体裁。它可以是表达愤怒,也可以是表达抑郁。观察诸多成形的发疯文学会发现,与其说这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不如说是一种情绪的表演,人们借此达到融入流行文化的目的。
致郁的emo、治愈的破防、具有外在攻击性的发疯文学,三种完全不同情感指向的流行话语同时出现在网络中,让人不禁疑惑,如此分裂的情感表现真的出自于在这同一个互联网中冲同一片浪的人群吗?这其中或许会有互相独立的存在,但在网络去抑制性效应下,“两副面孔”“三副面孔”的存在也并非没有可能。
复杂的情感经由emo、破防等词语简单地表达出来,情感的折叠带来的是词义的膨胀,使文字成了流行文化的附庸,成了标志性的符号。有网民称,脱离了长文本,任何符号化的表达都可能成为一种高高在上、遗世独立的姿态。但此种姿态并非排斥、远离所有人,而是类似于“对暗号”式的行为,连接目标群体,在自我认同的基础上达成群体内部的一致性,形成群体认同。
无论是emo、破防,或是发疯文学,集中体现出的是使用者对自己情感的认知结果。心理学上把标记负面情绪作为调整情绪的一种方式,内在性的情感体验、外在性的情感宣泄经由简单的词语表达出来。而这些通过加工形成的解嘲,既完成了情绪的落地,又在使用中获得了他人的认同,形成了一种情感的共识,这在各种相关的超话、小组中均可看见,抱团取暖引发了情感共鸣。
emo、破防、发疯文学在网络中不断展演,如滚雪球般波及范围越来越广,它提供了让更多的人实现情感表达在场的可能,满足了在网络中追求情感共识的心理需求。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使用网络流行语能够满足追求情感共识的心理需求,而是情感表达的在场与情感共识的达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因此,这类词语在网民群体中流行的原因,可以帮助引导情绪共识构建的路径探索。
2016年,“后真相”一词被《牛津词典》评为年度词汇,其意指公众情绪对舆论的影响超过了事实本身。虽然,在后真相的研究中,真相变得不那么重要,但可以反过来思考,既然公众情绪能够影响舆论,那么在事实真相的还原之前,先达成情绪的共识也不失为做好舆论引导的准备工作。
舆论引导的时度效在于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赢得社会的普遍共识。情感共识作为普遍共识的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起到的作用愈发明显。就目前来看,虽然政务机构、主流媒体在赢得年轻人喜好的同时注重话语体系的年轻化建设,但随着网络流行语被使用的频率增加,其所引发的情绪反感也正在加剧,甚至权威话语的代表主体有时因为使用网络流行语而受到质疑。
情绪共识的获得更应注重流行语表象下潜藏的内核,情绪设置由此变得重要,通过情绪的引导在网民群体内部形成情绪的共同体,缩小不同集团间的情绪差值,是获得情绪共鸣的关键。
相关新闻
- 2022-01-04舆情课堂:如何把握好重大舆情事件的首次回应?
- 2022-01-04舆情课堂:科学命名舆情事件有什么具体意义?
- 2022-01-04舆情课堂:舆情事件引导处置中的“追根溯源”有什么意义?
- 2022-01-04舆情课堂:舆情事件起名字有哪些讲究?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