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着手,防范舆情叠加效应
舆情事件发展有明显的周期性,从萌生期到爆发期,往往是能量充分积累后的释放,其中一个重要的推动力是叠加效应。因此,防范舆情叠加效应是舆情引导处置中的重要一环。
防范叠加效应,是指在应对个别突发事件时,需要充分考虑其自身的矛盾点、发生的时间节点、背景以及舆论场现状,防止该事件多个矛盾点累加,或者成为一个导火索,引发相同议题的同类事件均被曝光,产生叠加效应,扩大事件的负面影响,增加引导处置难度。从定义来看,叠加效应往往来源于两方面,分别是内部矛盾和外部的关联因素。根据溯源法的相关原则,防范舆情叠加效应,需要从内外两方面着手,有的放矢,才能实现防范效益的最大化。
防范内部矛盾点的叠加,需要明确各类矛盾,然后有针对性地去消解各类矛盾,最终消解舆情爆发的内在热源叠加的效应。当遇到叠加效应过于强烈时,需要采取下猛药的方式,及时遏止其进一步发展,防止舆情进入到爆发期和高涨期时,下猛药方式的失效。如某地发生一起狗咬伤人事件,由于前期相关部门未加以重视、及时介入,导致矛盾未得到解决,加上舆论质疑相关部门不作为等矛盾的叠加,使得该事件的热度进一步上升。此时,相关部门若及时对矛盾点进行疏导,叠加效应将会失去进一步发酵的动力。但如果相关部门还未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广大媒体、社会组织等各种力量继续加入到舆情事件的发展中,最终多项矛盾点叠加,只需要一个导火索,舆情爆发阶段便随之而来。叠加效应成功推动舆情信息产生了量的积累,最终实现质变,给舆情引导处置工作带来更多困扰。
防范外部因素的叠加,需要明确外部因素,做好绝缘工作,既要防止事件的影响力“出圈”,也要防止外部因素的“入圈”。如某学校接到实名举报,举报人称包括自己在内的多名女生曾遭到学校某教师的性骚扰。随后举报内容被公布在微信公众号及新浪微博等平台上,引起广泛热议。事发后,学校快速行动,并公布调查结果,表明学校本着高度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细致地开展了调查核实工作。已查明被举报人确实存在对学生的性骚扰行为,被举报人的行为严重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根据国家和学校相关规定,经研究决定,撤销被举报人的职务,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撤销其教师职务,取消其教师资格。该事件由于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及时调查处理并回应舆论关切,有效防止了事件进一步扩大化,遏制了相关议题的叠加效应,同时也向外界传递涉事学校对教师性骚扰学生零容忍的态度。
如果没有认清外部因素的叠加影响力,容易给涉事主体的声誉形象带来较大的破坏。如某公司为了获得更好的业绩鼓励员工在年底冲刺,在公司张贴一些激励员工加班的标语。或许策划执行者并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广大职工权利意识增强、舆论场对加班文化更敏感的背景下,看似激励员工冲业绩的标语,不仅让舆论质疑相关企业的初衷,更会认为涉事主体违背国家的相关要求,在价值观和道德层面谴责涉事主体。这其实是外部对加班容忍度变低,维权意识增强与该事件产生叠加效应的结果。面对此类叠加效应,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切实保障职工权益,对员工多些关爱,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舆情热度也会快速消退。
需要注意的是,防范叠加效应需要避免三个误区:一是防范叠加效应需要分清主次,内外部因素都要关注,但内部因素往往起到的作用更大,因此,直面和解决内部问题,是消除矛盾的关键。二是防范叠加效应切勿采取封堵删等“一刀切”手段,用疏导加绝缘的方式,更能够标本兼治。三是防范叠加效应需要用更宏观和动态的视野去思考,这样更能分清和识别产生各类叠加效应的要素,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
相关新闻
- 2021-12-27行业舆情监测处置重点与难点探析
- 2021-02-24为医美行业舆情“痛点”开四味药方
- 2021-02-22传家书、奔火星、“土味”视频……一文读懂2020年航天舆情
- 2021-02-07春节(春运)期间地方防疫十大舆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