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舆情频道 >> 舆情课堂

老人基金亏损30万状告银行败诉,责任划分争议冲击金融机构声誉风险防线

2025-06-07 16:52 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近日,裁判文书网披露的一则终审民事判决书引发广泛关注。2021年,一位80多岁的投资者赵某在工作人员指引下,通过银行APP申购105万元博时成长领航混合基金,两年多亏损约30万元后将代销银行告上法庭,要求银行赔偿损失。案件历经两次审理,一审判决银行承担70%损失赔偿责任,二审则驳回原告全部诉讼请求。

  截至目前,微博话题“8旬老人105万买基金亏30万状告银行”阅读量达2876.6万次。舆论围绕老人投资者权益保护、案件审理依据、银行销售风险告知义务等个多话题展开讨论。

  “弱势群体叙事”叠加“司法判决冲突”

  基金亏损案引发舆论关注

  分析事件引发关注的原因,或主要在于以下两方面:

  第一,老年投资者身份叠加高额亏损,话题敏感性较高。多数老年人因对金融产品缺乏充分理解,往往被视为投资行为中的弱势群体。而相关媒体报道标题高频呈现“八旬老人”“105万亏近30万”等细节,易使舆论将该老人自行归入受害者行列,引发舆论的同情、担忧和关注。同时,事件中“老人”“基金”“亏损”等词汇与“存款变保险”“存款变基金”类历史舆情关键词高度重合,极易勾起互联网记忆,从而在情绪先行下作出“银行欺负老人、未尽责任”的主观判断。有网民发出“这些银行连80岁的老人都骗”“每次去银行都被套路买基金理财”等指责与吐槽。

  第二,一审二审判决差异巨大,激发公众讨论热情。从银行承担70%损失赔偿责任到原告自担损失,两次截然不同的判决结果引发网民议论。同时囿于信息的碎片化传播,案件的诸多细节信息及事件全貌未能有效触达公众,舆论场中不乏“一审判决的结果依据是什么”“一审判决合理”“一审二审自己打架”等声音。

  销售合规证据扭判转决结果,折射银行声誉

  风险防范意识欠缺与投资者教育成效欠佳

  根据判决书,一审和二审争议焦点,均主要集中在银行是否充分履行了风险告知义务,以及银行是否应对损失担责。银行方面在二审过程中呈现了更完整的销售合规性证明,成为扭转司法认定的核心支撑。这一细节也折射出以下两方面问题:

  一方面,银行的声誉风险防范意识亟待提升。一审中银行“事后补录视频”的操作,不仅在法律层面缺乏说服力,同时也映射出银行在销售流程中存在“留痕”漏洞,侧面反映出其声誉风险的事前防范意识较为薄弱,易引发舆论质疑银行合规操作“形式化”,从而加深对银行的负面印象。

  另一方面,银行需重视金融风险教育与投资者预期管理。尽管二审认定亏损主因是市场波动,但老年投资者对“中风险产品亏损30%”的接受度较低,反映出银行在产品销售中对“市场风险敞口”的可视化解释不足,易使舆论忽视“买者自负”原则,放大对机构的追责情绪,给银行的舆情应对带来一定压力。

  舆情启示:销售合规应证据

  透明化与特殊群体管理双轨并行

  此案中,银行凭借客观证据链实现判决逆转,避免了一审不利结果的舆情扩散,凸显合规销售留痕管理的核心价值。但判决书中当事客户前期投诉未获有效处理、矛盾升级为诉讼的细节,也暴露出银行在差异化沟通与纠纷响应机制上仍存在短板。

  综合来看,此次舆情事件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对销售合规类舆情提供双重启示:

  一方面,金融机构应强化初期证据披露与公众化叙事。在遇到类似销售合规类舆情时,需强化合规证据的及时披露,在保护客户隐私的前提下,呈现操作日志、电子风险提示轨迹等信息,充分体现“卖者尽责”,同时注意避免使用“适当性义务”“电子留痕”等专业术语,转而以“每笔操作都有‘数字指纹’”等通俗表达增强传播性,主动消解“流程瑕疵”“误导销售”等质疑,避免公众基于历史负面印象和碎片化信息作出“有罪推定”。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需构建特殊群体预期管理与纠纷化解体系。一是对老年投资者等群体需实施场景化风险教育,用生活案例、模拟演示等直观方式传递风险,帮助其建立合理预期,减少因认知偏差引发的纠纷。二是优化投诉受理流程,加强老年人诉求的受理、核查、处理、反馈等全流程管理。通过线下一对一沟通、专业人员现场解释等方式,将潜在声誉风险化解在初始阶段,避免因投诉处理滞后、敷衍等激化矛盾,进而引发线上舆情或司法诉讼,增加声誉风险与合规成本。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