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与远方”祝贺企业生日,新东方创始人“南极信”为何引发争议
近日,新东方迎来32周年,创始人俞敏洪身处南极向全体员工发出一封全员信。信中提到,“此刻,我正站在南极的冰雪世界中…… 在这片远离尘嚣的纯净之地,我热烈祝贺新东方32周年的生日快乐。”不过,“老板看真企鹅,员工当工位牛马”成了不少网友在看到全员信后的第一反应,强烈反差让人难以“共情”。
此后,俞敏洪连续在社交平台发布南极游视频,新浪微博话题“俞敏洪连发10条南极游视频”“俞敏洪南极游邮轮20天人均花费30万”“新东方员工称20万南极游不如换现金”等登上热搜。面对舆论争议,俞敏洪回应表示,计划明年冬天邀请部分优秀员工前往南极。

网传俞敏洪全员信截图

社交媒体相关话题发文截图
企业家的“宏大”叙事遭遇员工现实诉求
俞敏洪的南极全员信引发舆论风波触及了当代职场中管理者与员工之间深层沟通的断裂。究其根源,是宏大叙事与个体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管理者在激励模式上未能适应年轻一代员工诉求的偏差。
1.其一,当员工们为了完成KPI而加班加点殚精竭虑时,收到的是来自南极的风景描述和个人感悟,难免会让他们感到一种心理落差。员工并非反对管理者追求个人兴趣,而是期望在企业面临发展困境时,管理层能够更多地关注基层员工的实际需求,与他们同甘共苦。
2.其二,年轻员工对于单向的情绪价值供给的免疫力越来越强,更加注重公平原则。员工更希望得到实质性的认可与回报,例如更高的工资、更好的福利或者更多的休息时间,宏大叙事的话术难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职场情绪的“替身式发泄”蔓延至舆论场
从宏观层面看,这次南极信引发超出公司内部的群体情绪也投射到吐槽当下社会职场环境中。很多非新东方员工网友把自己的职场挫折、被管理忽视的体验在评论区完成一种“替身式发泄”。“老板”的抽象形象借由俞敏洪南极信个案被倾泻成各类讽刺语句,随着传播链不断延展。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普遍存在的职场不安全感和表达渠道不足,使得任何带有象征意味的事件都容易成为集体情绪的宣泄口。另一方面也提醒公众,很多争议在社交媒体上呈现出的“放大态”并不等于事实本身的全貌。把个案上升为对整个企业群体的道德审判不仅不利于理解问题,也容易让真正需要被讨论的“企业组织沟通机制怎么调整”“如何重建员工对管理层理解信任”等议题被淹没在情绪噪音中。
因此,知名企业家作为公众人物在对内讲话时需要兼顾潜在的对外效果。即使是内部信在当下网络环境中很难被视为“公司围墙之内”的私密文本,它随时可能被员工在社交平台上截屏、转发、再加工,进入一个语境完全不同的公共舆论场。对员工而言,每一个有关“远方”“理想”的修辞,很可能会被自发地与现实中的薪酬结构、工作压力、人际氛围进行对照;而对外部公众来说,这种远距离叙述会被置入更宽泛的社会叙事框架,例如“贫富差距”“阶层断裂”“打工人的无力感”等。
总而言之,舆论场讨论这封全员信的价值并不在于将其概括为简单的道德评判,更多在于借此审视企业内部沟通的有效性以及领导者角色认知调适。随着代际更替,企业组织内部出现对工作意义的多样化理解:有的人仍将工作视为自我成就乃至改变命运的主要途径,希望企业提供成长空间和长期发展路径;也有不少人更强调工作与生活的分界,希望以相对稳定与清晰的任务边界来换取生活中的自由度和掌控感;还有一部分人对所谓“愿景”“使命”本能持审慎态度,更愿意先看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回报和保障,再谈认同感与归属感。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的激励叙事如果持续依赖创始人个人奋斗史或者企业早期困境的回顾,容易在新一代员工那里失去说服力。后续能否通过更企业管理制度调整与持续沟通来转化舆论焦点,才是化解网络争议的关键。
- 2025-11-26网友称入住上海一家豪华酒店时,5个房间保险柜内的现金被盗,酒店:警方正调查
- 2025-11-14小鹏“自证”机器人真伪,公关策略化解市场质疑需多方发力
- 2025-11-12杨国福豆芽标价引众议,品牌信任危机如何破解
- 2025-10-22茅台辟谣“10月起全国新增650家茅台专营店”:虚假消息,以官方公告为准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