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舆情频道 >> 企业舆情

杨国福豆芽标价引众议,品牌信任危机如何破解

2025-11-12 15:05 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话题概述】

  近日,杨国福麻辣烫陷入价格争议,其上新的麻辣香锅品类被曝绿豆芽标价2.88元/50克,折算约28.8元一斤,远高于山姆会员超市有机绿豆芽8.25元一斤的价格。“杨国福1斤豆芽28元贵过山姆”的话题由此登上热搜,引发舆论对部分餐饮品牌称重计价、荤素同价等问题的探讨。

杨国福麻辣烫门店内豆芽报价图

  【舆论透视】

  ?事件触发群体共鸣,导致舆情快速破圈

  在大众认知中,绿豆芽作为平价家常菜食材,市场价多维持在2-5元/斤,而杨国福28.8元/斤远超日常价格区间,戳中了公众对“溢价虚高”“被收割”的敏感神经。社交平台上涌现大量关于麻辣香锅价格的讨论,不少消费者晒出消费凭证,显示看似普通的食材组合却要价不菲,引发广泛共鸣。网民的集中吐槽形成强大的舆论合力,令舆论焦点从杨国福单个品牌,延伸至麻辣烫、麻辣香锅、冒菜等所有采用称重计价模式的餐饮品类。而部分品牌采用荤素同价模式,将低价素菜与高价荤菜混同计价,也进一步放大了普通食材溢价的不合理性。《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走访已开展麻辣香锅业务的杨国福好世界商业店发现,点菜柜仅标注“荤素同价、称重计价”,并未注明各款菜品单价。

部分网民针对称重计价模式的吐槽帖截图

  如今,公众对明码标价、公平交易的诉求日益强烈。消费者对“克”的感知远不如“斤”直观,计价单位的模糊化、实际价格的隐蔽性,让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始终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弱势地位。江苏省消保委发文表示,普通消费者对克重这一微小单位缺乏直观感知,从而在选购时产生误解。商家借机“钻空子”,采用非常规计量单位标注价格,以弱化价格标示,制造单价较低的假象。这种混淆视听的行为,涉嫌侵犯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杨国福的回应难平众议,更暴露出管理粗放问题

  面对舆论质疑,杨国福总部客服虽作出回应,却未能有效平息争议,反而进一步凸显了企业在经营管理上的粗放与滞后。其回应中强调“全国门店售价不统一”,并将原因简单归咎于“成本问题”,同时表示未对门店进行统一定价要求,仅建议消费者对高价门店进行反馈核实。此番回应,不仅未能正视问题本质,反而暴露出品牌在价格体系规范与管理责任担当上的缺失。

  舆论普遍认为,作为一家拥有数千家门店的全国性连锁品牌,杨国福对产品价格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实质上反映出对消费者权益的漠视。《钱江晚报》评论指出,餐饮企业虽享有自主定价权,也面临成本压力,但诸如将豆芽以“克价”为单位进行标注的做法是否合理,显然不能仅以“成本不一”为由搪塞。在将定价权下放至门店的同时,杨国福未能对价格公示方式作出统一规范,这种“放养式”管理受到舆论广泛诟病。极目新闻进一步评论称,公众对杨国福的不满不仅在于其价格偏高,更在于各地门店之间、堂食与外卖平台之间存在显著价格差异,进一步削弱了价格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此次价格争议还引发了舆论对杨国福品牌信任的全面审视,部分媒体在报道中重提其过往的“黑历史”。如《济南日报》发文提及,今年3月苏州某商场内的杨国福门店曾曝出食品柜中出现老鼠的丑闻。尽管当时官方发布致歉并承诺整改,但此类食品安全事件已动摇了消费者对其管理能力的信任。历史遗留的食品安全问题与当前的价格争议相互叠加,形成负面舆情的共振效应,持续侵蚀杨国福的品牌信誉。

  由此可见,杨国福当前所面临的信任危机,并非单一事件的偶然爆发,而是品牌在长期扩张过程中管理粗放、标准缺失、监督乏力的结果。若不能从根源上完善管理体系、强化对门店的标准化约束,并在定价上更加透明,更加坦诚,类似的危机或将持续发酵,最终难以挽回消费者的信心。

  ?破局餐饮舆情危机,重塑品牌信任防线

  为重塑品牌形象、筑牢舆情防线,餐饮企业应推动从被动应对到主动管理的转型,将舆情防范意识深度融入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系统性提升品牌韧性与危机免疫力,从而在复杂的舆论场中赢得消费者长期信任,实现稳健可持续发展。

  一是建立主动、透明、标准化的价格沟通与监管机制。企业应将舆情防范前置,建立一套清晰、统一的价格公示标准,要求所有门店执行。建议对采用称重计价的菜品,在显著位置同时标注“克价”与“斤价”。总部需设立价格监测与巡查机制,对门店定价进行指导和约束,确保价格在合理区间内浮动,从源头消除“价格刺客”的生存土壤,重建价格信任。

  二是强化总部对门店的管控,阻断负面舆情的连锁反应。对于连锁品牌而言,任何一家单店的负面事件都可能演变为波及全网的品牌危机。和不少连锁品牌扩张模式一样,杨国福旗下有自营和加盟两种。但不管直营还是加盟,都归杨国福统一管理,如果门店发生较大舆情事件,杨国福都应委派专员专门对接,协助门店处理问题。因此,企业需强化总部职能,监督和协助门店减少运营风险和舆情风险,避免因个别门店的失范行为导致整个品牌信誉受损。

  三是系统性构建品牌信任体系,化被动回应为主动沟通。企业应正视舆论诉求,建立和强化常态化的消费者沟通渠道,收集和分析舆论反馈,不断完善经营管理机制。当单一负面事件出现时,应第一时间快速响应,给出稳妥可行的解决方案,防止与历史负面问题叠加,形成难以挽回的信任崩塌。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