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易引发舆论强烈关切,各方应如何有效协同治理
涉校园霸凌类舆情具有传播速度快、负面情绪主导、信息易失真等鲜明特征,既加剧了受害者二次伤害,也暴露出真相探寻、认定问责、法律惩戒等多重争议。校园霸凌治理已远超个体事件处置范畴,亟需构建全周期应对体系。
近年来,多起校园霸凌事件让人触目惊心,每一起事件都刺痛着公众的神经,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形成舆论旋涡。涉校园霸凌舆情不仅影响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稳定,还会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深入研究当下校园霸凌舆情特征,并探索有效的应对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校园霸凌治理的核心争议
1.公众期待探寻事件真相
校园霸凌事件的舆论发酵往往始于事件细节的披露。例如,2025年9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苍梧县石桥中学发生一起多名女生霸凌一名女生的事件,受害者连续两日遭9名女生围殴,施暴者逼迫其下跪、踩头、扇耳光并拍摄视频炫耀。公众不仅关注施暴手段的残忍性,更要求查明事件起因、学校监管缺失等深层次问题。
类似案例中,舆论对事件真相的追问常呈现两极化特征:一方面,公众通过搜索、线索拼凑等方式试图还原事件全貌;另一方面,部分谣言的传播加剧了舆论场的信息混乱,这也反映出公众对真相的迫切需求与信息核实机制的矛盾。
2.聚焦霸凌认定与问责机制不透明
2025年9月,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一小学家长称,自家孩子在学校被推倒导致门牙缺失、面部挫伤肿胀,疑似遭遇多名同学霸凌,校方最初认为这只是“意外玩耍导致的”,并未主动开展调查,后在家长强烈要求下,校方才同意查看监控。此类事件发生后,学校方面往往倾向于淡化处理甚至掩盖事实,导致受害者家属维权艰难。
有观点表示,学校同时承担着欺凌行为认定和上报教育部门的职责,而这双重角色存在内在冲突。校园欺凌的认定流程是由校方履行上报职责,但同时学校也是此类事件中的利害关系方。这种“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局面,使得学校更容易以消极的态度处理霸凌事件。
3.法律惩戒与年龄责任边界争议
每当校园霸凌事件发生,施暴者的法律责任和年龄边界问题总会成为舆论焦点。部分未成年施暴者似乎深知法律边界,甚至利用年龄作为“护身符”。四川省江油市一校园霸凌者叫嚣“不到20分钟就出来”等类似案例刺痛了公众敏感神经,也引发了舆论关于未成年人身份是否应成为“免罪金牌”的深入讨论。
以全周期思维治理校园霸凌
事前阶段
构建预警机制,提前发现风险。
首先,应建立健全校园霸凌早期发现与干预机制是遏制舆情源头的根本。学校应设立便捷、保密的多渠道举报平台,并加强对班主任、心理教师及学生干部的培训,提升其对霸凌苗头的识别与敏感度。通过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校园氛围问卷调查,主动发现潜在风险,将霸凌行为遏制在萌芽状态,从而从根本上减少重大霸凌事件。
其次,制定详尽的校园霸凌舆情应对预案。成立多部门协同的舆情应对工作小组,通过系列预案提升组织的“免疫力”,确保在危机来临时能够迅速启动、有序应对。
事中阶段
快速响应与透明沟通,掌握舆论主导权。此阶段的原则是“速度、态度、尺度”,核心目标是控制事态恶化,重建公众信任。
其一,事件曝光后,应在“黄金4小时”内首次发声,通过官方渠道发布简要声明,声明内容需明确表态,抢占信息真空期,避免谣言滋生,展现负责任的组织形象。
其二,在整个调查处置过程中,相关方必须展现出真诚负责的态度,切忌采取“捂盖子”“甩锅”等消极应对方式。应主动与受害学生家庭保持密切沟通,表达歉意并提供必要支持。在调查取得阶段性进展后,需及时、分阶段地向公众通报情况。信息的透明度是化解公众疑虑、赢得信任的基础。同时,要注重沟通的情感温度,体现教育机构的人文关怀。
其三,在信息公开时,必须严格遵守《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妥善保护所有涉事未成年人的隐私,避免对其造成二次伤害。通报内容应基于确凿证据,措辞严谨,不夸大、不隐瞒,维护处理的公正性与权威性。
事后阶段
系统修复与制度重构,实现长效治理。
舆情平息的标志并非网络热度的下降,而是学校通过深刻反思与系统整改,实现校园生态的真正改善。事后阶段是“转危为机”的重要环节,应修复受损形象并从根本上预防类似事件重演。
舆情基本平稳后,应持续关注并公布对受害学生的长期心理康复支持情况,展现持续的负责任态度,弥合社会信任裂痕,重塑学校形象。推动制度完善与文化建设,建立常态化的反霸凌主题教育体系,将舆情应对的成果固化为校园治理能力的提升。
每一起霸凌事件都折射出校园安全管理的系统性难题,舆论关注的焦点正从个体事件转向机制建设,从情绪宣泄逐渐转向对问题根源、责任划分、防治机制等深层次问题的探讨。应对校园霸凌事件舆情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绝非简单的“灭火”任务,它要求相关方具备前瞻性的预警能力、危机中的沟通智慧以及着眼于长远的治理决心。通过构建全流程管理体系,不仅有效化解每一次具体的舆情危机,更能借此契机推动校园治理的现代化转型,最终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安全、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 2025-11-19赤峰“抢菜”事件反思,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权益如何保障
- 2025-11-17银行4年3次采购工作服花619万引争议,舆情应对需把握主动权
- 2025-11-10门店“糖果找零”为何引发争议,连锁品牌应做好体系化管理
- 2025-11-10“探废风潮”在社交媒体兴起,警惕“探废”背后的安全与法律风险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