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银行门口抢钱”到“抢银行”,银行如何提升谣言类舆情风险防控能力
3月26日,有网民发布视频称,广西玉林博白县英桥镇农村信用社和农行门口,疑似有人抢钱。次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从当地农村信用社、农行和辖区派出所证实,是打架不是抢劫银行。4月1日,微信公众号“公安部网安局”发布辟谣信息,明确认定“广西一银行门口有人抢钱”系谣言,信息发布者已被行拘,带动事件热度上升。次日,微博形成话题#网民捏造银行门口有人抢钱消息被拘#,阅读量达349.3万。4月22日,央视网发布视频,还原事件经过,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接受采访再次明确并不存在抢银行事件,带动舆论热度小幅上升后逐渐消退。
银行网点门口上演打架事件
视频片段引发舆论关注
一段长达2分多钟的、配文“英桥银行门口抢钱”的视频片段是引发谣言的信息源头,也是导致谣言被广泛传播的关键因素。具体来看:一方面因为事件发生地位于银行门口,银行logo作为醒目背景出现在视频中,容易造成网民误解与自媒体关联性解读。另一方面,打架当事人头破血流引发围观的画面极具冲击感,警车、警察出现的画面又增加了视频的“可信度”,增加信息传播力。
此外,“银行门口抢钱”的配文不仅没有交代清楚事件主体、原因和经过,还极具模糊性和引导性,给网民留下想象空间。在互联网传播过程中,很容易发生“以讹传讹”的现象,促使“抢银行”的谣言发生。
警方和媒体报道形成辟谣闭环
及时有效阻断谣言传播
事件发生次日,农村信用社和农行面对媒体问询明确表示,没有发生抢银行事件,辟谣时效性较强,对于阻止谣言进一步传播起到关键作用。警方声明发布后,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接受央视网采访时也再次详细描述事发经过,澄清谣言。其中,“旁边农行的安保人员去劝了一下架”这一关键信息的披露,侧面点明农行现场应对情况。
整体来看,银行第一时间回应媒体,随后警方辟谣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具体人物、原因、地址和结果等关键信息,再加上央视网通过发布事发监控视频画面、谣言信息发布者和目击证人采访等信息,形成完整的辟谣信息链,多方论证构成逻辑闭环,阻断谣言的进一步传播。
“随手拍”拉升行业舆情风险
银行需提升声誉风险防控能力
近年来,网民随手拍下照片或视频片段上传网络引发谣言类舆情事件多发。如4月24日,一网民在抖音上发布“银行倒闭了”的谣言,被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公安局批评教育;2022年9月,有网民发布南京银行杭州分行某网点门前人员聚集图片,并造谣称该行“爆雷”“取不了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方面,一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短视频平台发展,使得造谣成本和谣言传播门槛降低;二是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场所,因其涉及公众资金安全,天然具有较高的舆论敏感性。
对此,银行业金融机构需提前做好舆情风险应对准备,提高对突发舆情信息的分析研判能力,强化网点客户经理、保安等一线工作人员的舆情风险管理意识。具体来看:
第一,现场处置方面做好风险防控。如发现营业网点内或外围出现民众纠纷问题,可及时介入,协助调解,避免事件升级上网;若民众间矛盾较大,可及时报警处理,若有围观群众录制视频,可积极与群众进行沟通,解释事件真实情况,降低谣言出现概率。
第二,舆情线上发酵后注重跟进处置和适度舆论引导。应及时核实了解事件真实情况,若有需要应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办案。提前准备媒体备答口径,并保持统一口径。此外,可通过接受媒体采访等形式,还原事件真实情况,对舆论形成正面引导。
第三,谣言类信息可借助第三方权威声音辟谣。如及时与公安等相关部门同步网络舆情发酵情况,通过公安、司法等权威部门发布信息进行辟谣。
第四,辟谣信息发布后,及时进行舆论形象修复。如加大对警方辟谣信息的宣传力度,联合主流媒体、金融自媒体、地方政务号同步传播,扩大触达面。
- 2025-04-28“招聘备注”曝光意外收获好评 医院妥当处置彰显舆情应对能力
- 2025-04-28“孤独的树”去留引争议,基层治理如何实现与文化旅游协同发展
- 2025-04-25全面取消“仅退款”,要做好“善后”
- 2025-04-21让恶意营销离短视频更远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