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舆情频道 >> 舆情聚焦

“孤独的树”去留引争议,基层治理如何实现与文化旅游协同发展

2025-04-28 15:08 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近日,有网民反映称,安徽池州拍照打卡点“孤独的树”疑被农户砍掉,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图源:大皖新闻

  “孤独的树”位于池州市经开区流坡社区原新洲居民组,因周边是广阔田野,独此一棵立于其间而得名;在被一游客偶然拍下并发布后,在互联网持续传播,吸引众多前来“打卡”的游客。

  但是随着慕名而来的游客日益增多,树边的庄稼地遭到严重踩踏,给农户带来了经济损失,也对农事作业造成困扰。

  此次网传农户爬上“孤独的树”砍掉树枝,引发了舆论对于该景点走红及此类景点如何做好文旅与农事兼顾的关注。

图源:央视新闻

  孤独概念投射情感需求

  相比于人为同质化造景、刻意打造出来的网红景点,近年来多地均有“孤独的树”被发现,并受到游客追捧,本质是其“拟人化”“故事化”带来的潜在力量,同时也是游客自身的情感投射。

  在舆论看来,这种情绪价值近似于一种心理补偿,可以产生治愈的“疗效”。如红星新闻评论认为,“在一个热闹喧嚣的时代,人们喜爱孤独的树,或许是出于纯粹取景的美学考量,但也不排除情感投射的可能。孤独的树,一定程度上是当代人某种心理的投射,并产生类似治愈的情绪价值”。

  另有观点指出,这棵“远方的树”之所以受到牵挂是基于生态观的形成。正如光明网评论称,“很多没见过甚至没听过‘孤独的树’的网友之所以如此关注一棵远方乡村的普通树木,正是源于日渐普及和深入人心的生态观、环保观。这是文明社会的共识”。

  提升治理精细度、平衡各方利益成为新考题

  观察发现,此次“砍树”背后折射出部分“野生打卡地”偶然出圈后在管理缺位、配套设施不足等方面的问题。随着自媒体蓬勃发展,个人的“打卡”“种草”“经验帖”受到更多关注,也使更多小众的打卡点迅速在社交平台“走红”。但部分所谓的打卡点却并非对外开放的景点,也缺乏必备的管理条件,基础设施配备不足,同时也是公共管理的薄弱地带,所以此类“景点”一旦爆火,所在地会面临突发的流量冲击带来的影响。如2023年重庆“魔方楼”白象居小区在社交平台爆红,众多网民前去打卡,居民无奈向全国游客“求饶”;同年,昆明一小区因为能近距离拍摄到昆明动物园内摩天轮,而导致游客大增、垃圾遍地,令居民十分头痛;2024年,成都一小区的健骑机因为“成都迪士尼”的网络梗爆火,游客蜂拥而至,社区无奈进行限流管理。

  在社交平台,有不少博主分享“孤独的树”打卡攻略,指引具体的打卡路线,还有许多网民上传分享自己与“孤独的树”的合影。舆论场中,部分网民对这种“冒然打卡”的行为表示不解和反对,评论称,“凑热闹的人,害死了麦苗的小树朋友,也踩死了小树的麦苗朋友”“有人认为砍树可惜、不解风情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种田人的爱和痛”。

  相关报道显示,部分游客随意踩踏庄稼只为拍照打卡,但此举却极大地损伤了农户的切身利益。农户向媒体介绍称,目前正是小麦抽穗的关键期,被踩踏的小麦可能就孕育不出籽粒了。目前被踩踏田地面积约5亩,经济损失达五六千元。也正是在情急之下,农户才做出了砍树之举。从这一角度来看,农户想通过砍树来打消游客打卡的意图,或也实属无奈。

  细究来看,这暴露出了基层治理的精细度不足问题,即在“孤独的树”被砍背后,需要看到如何平衡协调各方利益的问题。一方面,“走红出圈”带来瞬时流量;另一方面,游客无情、无序、无差别踩踏给当地农户切实造成困扰。这要求当地全面思考如何在做好服务、接住流量的同时,兼顾农户的切身利益。有评论称,“当地一方面要提醒、约束游客爱惜庄稼,不能随意践踏;也可以对这棵树旁边田地的农户做些补贴,使之与这棵树产生利益连接,从‘砍树人’变为‘护树人’”。

  “小景点”成为文旅“大切口”

  当前,文旅产业被各地当做发展经济的风口,不经意走红的“小景点”也可能成为地方文旅经济的“大切口”。而其中的关键密钥就是做好“小景点走红”后续的服务和转化,为地方文旅市场拓宽成长空间。红星新闻发文称,“破圈,更要诉诸人的内心。只有因势利导、把身子放低,贴近土地和人,从各方角度去考虑问题,才能真正把流量变成留量”。新京报评论建议,“面对‘孤独的树’的走红,当地政府不妨根据游客数量,善用网红资源,做一个整体规划,将单一打卡点升级为乡村旅游线路的一环,激活全域旅游链,让‘孤独的树’不再孤独”。

  对于“孤独的树”去留问题,舆论场中,有观点建议可以通过物理隔离的方式,设置观景栈道或隔离带,既满足拍摄需求,又保护庄稼,遏制“野蛮打卡”。有观点建议引导农户由抗拒变为主动参与,建立健全利益分享机制。比如,地方政府可引导农户进行特色农产品销售,将打卡流量导向消费,未来也可以考虑通过旅游分红等形式,让农户从网红经济中获益。还有观点认为可以规划采取架设木质栈道环绕古树、实行分时段预约参观、开发VR云游览项目等措施,既保护农田又满足游客需求。

  其实,面对流量激增带来的矛盾冲突,部分地方已探索出相应的化解路径。据报道,武汉市武昌江滩“帽子树”,因造型独特吸引游客争相打卡,在网民反映旁边监控杆严重影响拍照效果后,有关部门“听劝”马上移走,被传为佳话。

  基层治理若要实现与文化旅游协同发展,于地方而言,应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做好配套设施建设、加强规则设立,用好网红资源,激活全域旅游链;于游客而言,应以维护公共秩序和他人利益为前提,避免因自身的情感需求,对“景点”及周围群众造成负面影响,实现和打卡地的“双向奔赴”;于平台而言,也需更进一步强化监管,如对用户上传的打卡信息进行必要的真伪鉴别,提供安全风险、注意事项提示,尤其是对一些小众景点进行必要的科普,劝导网民不要盲目跟风等。

  当前文旅融合发展正当其时,而地方生态和文旅发展、社会效益和个人利益从来不是选择题,关键是基层治理如何在抢抓流量风口的同时做好精细化协同,从而真正实现地方政府、当地居民、各地游客等多方共享文旅高质量发展成果的“多赢”局面,在舆论暗礁中乘风破浪。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