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舆情频道 >> 舆情课堂

电影《哪吒2》爆火引发哪吒“故里”之争,警惕文化IP过度竞争与短期炒作陷阱

2025-02-19 08:49 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2025年春节档,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以突破百亿元的票房成绩刷新中国影史纪录,不仅成为国产动画电影的巅峰之作,也成功带动了哪吒文化的社会关注度,使其成为当前最具商业价值的文化IP之一。

  随着《哪吒2》的热映,各地文旅部门纷纷借势推广“哪吒文化”,争夺“哪吒故里”的话语权。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场围绕哪吒IP的竞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地方政府的文旅推广,同时伴有社交媒体上的舆论争议,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演变为地域对立的现象。

“哪吒故里”之争的现象解析

  01多地争相认领,官方与民间双重发力

  随着《哪吒2》的热映,多个地方政府迅速响应,试图借助电影热度打造本地文旅品牌。这场围绕哪吒文化归属的争夺战,不仅涉及官方宣传,也在民间舆论场掀起激烈讨论。

  在官方层面,四川宜宾自2019年起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哪吒文化之乡”,并依托当地哪吒行宫、哪吒洞等历史遗迹进行宣传。天津市河西区则提出,哪吒的故乡是“陈塘庄”(今天津河西区),这一地名与传统神话中“陈塘关”相似,因此主张哪吒文化源自天津。而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凭借哪吒庙文化遗存,也宣称自己是“哪吒文化发源地”。各地政府积极推广本地“哪吒文化”,希望通过文化IP赋能旅游产业。

  在民间舆论场,微博、小红书、知乎等社交媒体上,关于“哪吒到底是哪的人”的讨论迅速升温。不同地方的网民纷纷“站队”,有的援引历史文献、地理名称作为证据,有的直接“开战”,相互攻击对方的文化解读甚至地域特色。部分网民呼吁“哪吒根本就是全球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不属于任何一个地方”,也有网民批评各地争夺“哪吒故里”只是蹭热度、抢流量,忽视了真正的文化传承。

  02IP效应带来的经济竞争

  在哪吒IP的爆火背景下,各地试图通过争夺“哪吒故里”这一标签,实现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这种竞争主要体现在旅游流量、文创产品开发以及城市品牌塑造等方面。

  首先,旅游热度激增。据飞猪、同程等旅游平台数据显示,《哪吒2》电影上映后,“哪吒”相关景区的搜索量同比增长500%,其中宜宾、天津、河南等地的酒店预订量大幅上涨。宜宾的哪吒行宫、天津的哪吒小镇、河南的哪吒庙等地成为热门打卡点,甚至带动了周边商圈的消费增长。例如,宜宾市翠屏区的酒店订单量同比增长30%以上,天津河西区的酒店预订量也增长了60%。

  其次,地方文旅的商业博弈进入白热化阶段。宜宾市推出“哪吒文化之乡”游览路线,涵盖哪吒行宫、哪吒文化体验馆、哪吒欢乐世界等多个景点,并计划打造沉浸式哪吒神话演艺项目。天津市则围绕“陈塘庄”历史文化,打造哪吒小镇和哪吒主题文旅区,同时借助短视频平台推广“哪吒故乡游”。河南西峡县则通过哪吒庙和民间信俗活动,将哪吒文化与地方传统庙会结合,形成独特的旅游吸引力。这些地区都希望利用哪吒IP吸引游客,抢占市场份额。

  然而,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各地竞争趋于无序。在同一个IP下,各地的宣传重点各不相同,缺乏明确的差异化战略,导致“哪吒文旅”概念的泛滥,使游客难以形成稳定认知。此外,各地相互竞争的局面,也可能导致游客流量的分散,影响整体市场效益。

  03负面舆情风险凸显

  尽管哪吒IP的成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潜力,但“故里之争”也引发了系列负面舆情和市场风险,对IP的长期发展构成挑战。

  首先,网民互相攻击,影响地方形象。部分地方网民因“哪吒故里”之争,在社交媒体上相互指责,甚至出现激烈的地域攻击。例如,部分天津网民嘲讽宜宾“哪吒是四川的?别抢了”;而四川网民则反击天津“陈塘庄只是一个地名,不是历史依据”;河南网民则强调“哪吒庙才是最真实的文化传承”。这种争论逐渐从文化探讨演变为网络骂战,不仅损害了各地的城市形象,也影响了地方政府的文化品牌塑造。

  其次,文化争议削弱IP影响力。哪吒的神话故事原本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跨越地域界限,但“故里之争”让文化讨论偏离了电影本身,使得观众关注点从电影的艺术价值、哪吒IP的全球化传播,转向地方间的争议。这不仅可能削弱IP的整体品牌价值,也使得国际市场对哪吒的认知陷入混乱,影响中国文化输出的统一性。

  此外,地方文旅品牌建设混乱,缺乏长远规划。各地文旅部门在争抢哪吒IP时,多数采取短期化策略,集中宣传、快速推出哪吒主题旅游路线,但缺乏系统的长期运营规划。例如,部分地方仅仅通过设置雕塑、宣传地标来吸引游客,却没有深入挖掘哪吒文化的历史价值和体验感,可能导致游客的新鲜感消退后,无法形成持续的旅游吸引力。这种急功近利的操作,或将加速哪吒IP的文旅热度衰退,最终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产业链。

文化IP驱动文旅发展的风险警示

  01避免“网红化”开发模式

  推动文化IP可持续运营

  近年来,文化IP的旅游价值日益凸显,但部分地方在开发过程中过度依赖短期流量,未能形成长期产业链,导致一窝蜂投资、快速升温,最终因缺乏后续运营而陷入“虎头蛇尾”困境。这种现象在多个热门IP的文旅开发中屡见不鲜。哪吒IP的爆火,为多个城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但如果各地仅停留在“蹭热度”的短期经济模式,势必难以形成可持续发展。一旦影视作品热度消退,这些景点便难以持续吸引游客,最终可能沦为无人问津的“文化空壳”。

  因此,地方政府在开发哪吒文化IP时,应避免简单的“网红化”模式,而是通过深度文化体验、沉浸式互动、数字化文旅等方式,构建长期吸引力。例如,宜宾可以结合本地哪吒行宫的文化背景,打造“哪吒信俗”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天津可以结合“陈塘庄”历史,构建哪吒相关的戏剧演出、互动式历史展览;河南则可以依托哪吒庙会传统,推动传统庙会与现代演艺、潮流文创结合,形成稳定的文化消费场景。唯有通过长期规划、精细化运营,才能让哪吒IP真正成为地方文化品牌的核心资产,而非短暂的市场热潮。

  02文化IP争夺的负面效应

  需加强舆论引导与区域协调

  近年来,围绕热门文化IP展开竞争已成为地方政府推动文旅产业的重要手段。适度的竞争确实能够激发地方文旅创新能力,促进文化IP的多元化开发,但如果缺乏有效引导,便可能在社交媒体上演变为恶性舆论对立,影响地方形象和IP的全球传播。

  哪吒IP的争夺已经在社交媒体上引发激烈争论,甚至出现地域攻击的情况。部分地方网民因“故里”之争在微博、知乎等平台相互指责,使得舆论焦点从哪吒IP的文化价值和全球传播,转向地方之间的竞争矛盾,削弱了IP的整体品牌价值。这种情况如果持续发酵,不仅会影响游客对相关城市的好感度,还可能降低外界对哪吒IP的国际认知度,妨碍其在全球市场的进一步传播。

  因此,地方政府在推广文化IP时,应注重跨区域协调,避免陷入过度竞争和无序宣传。官方宣传应避免过度强调地方独占性,而是突出哪吒文化的多元共融属性,通过专家解读、官方社交媒体、跨区域文旅合作等方式,引导公众对哪吒IP的全面理解,减少争议带来的负面效应。只有通过合理的舆论管理和合作机制,才能让文化IP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的稳定动力,而非引发地域矛盾的导火索。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