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备托孤1800周年”等噱头会议风潮下文旅舆情风险分析
6月21日,《新华每日电讯》发布文章《“纪念古人”会议,噱头玩得有点滥》,引发舆论对部分地方急功近利打造文旅IP的讨论和思考。
纪念诸葛亮仙逝1790周年座谈会
来源:河南日报
在相关“纪念古人”会议带动下,有自媒体还炮制出“纪念潘金莲开窗950周年”“纪念孙悟空诞生1000周年”等会议事件。相关专家解读表示,不少“纪念古人”会议为迎合某些政治或文化利益而举办,可能涉及到动用公共资金或由企业赞助,在监管报批过程中出现漏洞,滋生腐败。从地方文旅发展来看,过度挖掘、牵强解读可能会使活动效果打折扣,捆绑营销的噱头反而会对地方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自媒体“恶搞”截图
如近期,媒体集中报道的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为“孟姜女哭倒长城处”立碑事件就引发争议。媒体注意到,不少地方曾为历史人物或故事发祥地溯源之争多次“大打出手”,无论是炎帝、黄帝,还是老子、姜子牙,再到诸葛亮、曹雪芹,甚至是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如孙悟空、西门庆等,都引起了诸多城市之间的争抢。舆论普遍呼吁,文旅亟待回归文化本质,扎堆的“噱头会”该休矣。对待历史与传说,还是应当抱着敬畏与虔诚的态度,让游客在参观游览中亲身感受特色历史文化的魅力,从而获取知识、滋养心性,避免盲目跟风带来的千篇一律之感。
一些地方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思路下,想方设法打造文旅IP,把历史人物简化成博人眼球的“流量密码”,迷信制造话题、炒热IP这类快速引客的文旅营销手段,以财政资金或企业赞助来补贴、支持“纪念古人”会议之类的活动。虽然“古人纪念会”本身没有问题,但当下的根源问题在于政府部门政绩观的错位——认为举办“古人纪念座谈会”就是赋能旅游产业,是否切实有效根本不在乎。由此可见,“纪念古人”之风盛行对当下文旅事业的发展仍然潜藏着不少危害。
一方面导致文化浮躁现象丛生,冲击历史价值观。部分地方在举办“纪念古人”活动时,往往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涵。他们热衷于举办各种盛大的仪式和庆典,但缺乏对历史人物及其文化的深入挖掘。如“纪念刘备托孤1800周年学术研讨会”就遭到学者质疑,称其“硬要从一个历史典故中挖掘出‘文化意蕴’‘现代价值’‘人才思想’‘政治格局’等,未免有些牵强附会、过度阐释”。再如,史书对张飞的诞辰并没有明确记载,仅凭考证或拿小说当历史就“纪念张飞诞辰1855周年”,多少有些荒谬。
部分网民评论
另一方面容易借此巧立名目,滋生腐败。在微博平台上,一项对河南南阳举办纪念诸葛亮仙逝1790周年座谈会的看法投票活动中,近7成网民认为官方是借“诸葛亮”巧立名目办会。
投票内容截图
2023年8月,中宣部、文旅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论坛活动规范管理的通知》,强调党政机关及其直属单位论坛活动的审批实行总量控制、严控规模、厉行节约、注重实效等原则,防止形式主义和铺张浪费。
但不少“纪念古人”会议名头很大、规模不小,而组织混乱、铺张浪费、账目不清,偏离学术研讨,涉嫌以纪念之名行吃喝玩乐之实,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北京市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表示,目前,相关部门对类似会议的审批标准和流程不够明晰,对有关主体成立后是否真正发挥作用也难以评价和监管,一些官方单位主办承办的会议与《通知》精神相悖。应杜绝办会形式主义,会议筹办前提交详尽的会议议程、预算报告、参与人员名单等材料,由专门的委员会或专家组评估会议社会效用,抓严审批机制。
总之,从愈演愈烈的“名人故里争夺战”到扎堆的“纪念古人”会议频频举办,均是地方政府将历史文化进行过度商业化包装的结果,一定程度上透露出一些地方政府对文旅产业发展的短视。正如媒体评论所言,“打造文旅IP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再好的历史牌也经不起这么烂打”。
- 2024-07-01造福百姓的暖心工程,为何会是如此景象?
- 2024-07-01“大结局收官礼”,“创收”手段有点难看!
- 2024-07-01“教师因救人迟到被通报处罚”风波中,南方医科大学如何避免舆情“烂尾”
- 2024-07-01银行副行长坠楼身亡 内部材料“泄露”引发怎样的舆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