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舆情频道 >> 舆情聚焦

银行副行长坠楼身亡 内部材料“泄露”引发怎样的舆论关注

2024-07-01 11:01 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银行副行长坠楼身亡

  内部材料“泄露”引发怎样的舆论关注

  6月21日,“财联社”发文称,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得证实,6月18日西安高新路尚中心大厦发生一人坠楼身亡事件,据悉为西安银行员工,派出所初步排除刑事案件,相关人士表示事件的调查和善后等事宜正在进行。一份社交媒体流传的西安银行内部汇报文件显示,坠楼者为现任西安银行副行长狄浩。21日,财联社记者向西安银行求证此事,相关人士没有正面回应坠楼者是否为狄浩,但表示之后将会公告。

  同日,西安银行公告,公司副行长狄浩先生于2024年6月18日离世。公司对狄浩先生的离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家属致以深切的慰问。21日,微博话题 #西安银行副行长狄浩坠楼身亡# 词条登上微博热搜榜单,阅读量高达1.1亿。

西安银行公告截图

  内部材料外泄

  激发网民探究心理

  从信息传播趋势来看,6月18日发生的坠楼事件起初并未引发舆论规模性关注,直至西安银行内部汇报文件“泄露”,在互联网传播,事件逐步引发关注。该文件中有事件相关的明确时间、地点、人物等关键信息,且文件的行文格式严谨,并盖有西安银行公章,可信度相对比较高,引发网民集中关注,舆论热度迅速升高。

  在官方正式公告发布之前,以“小道消息”形式流传出来的“内部正式文件”,介乎真实与非真实之间的模糊感,增强了网民的“吃瓜”动力,吸引更多的关注和讨论。

  媒体除了关注当事副行长的任职履历等基本情况外,“曾为最年轻副行长”“八年副行长”等信息频繁出现在文章标题里。还有部分媒体从西安银行自身情况出发,将本次事件与西安银行的经营情况进行关联分析,强调“西安银行利润总额连续四年下滑”“西安银行副行长狄浩持有的西安银行的股票股价下跌”“西安银行多位高管超期任职”等信息,对该行的舆论形象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网络上也出现了当事副行长主要是出于保全贪腐所得赃款赃物,或保护亲属和其他涉案人员不被查办等原因跳楼自杀的猜测,“以一人之死换全体平安”“人死账清,死无对证”“都是替死鬼”“丢卒保车”等评论频频出现。

  银行一日两次回应

  压缩猜测空间

  随着舆情迅速发酵,银行相关人士在6月21日接受媒体采访时,未直接回应网传文件的真实性,也没有正面回答坠楼者是否为狄浩,而是表示“之后将会公告”。当日,西安银行发布公告称副行长狄浩离世。网民基于公告内容和此前内部报告,纷纷猜测离世原因,推升相关信息量于21日17时达到顶峰。

  整体来看,银行公告时间相对及时,压缩了谣言“暴走”的空间,在没有更多其他细节信息的情况下,网民针对事件原因的猜测趋于单调,舆论传播活力降低,热度持续时间相对较短,21日18时后信息量逐渐回落。

  高管意外去世舆情

  需警惕次生关联风险

  近年来,已有多位银行行长意外去世,让公众对此类事件的关注度有所上升。如湖北省黄冈市英山长江村镇银行原行长王某勇在车内因一氧化碳中毒身亡;招商银行厦门市分行行长赵启柱坠亡等。此类事件发生后,网民一般会惯性认为是涉贪腐案件。这一方面可能对主流社会价值造成一定负面影响,放大对贪腐严重程度的担忧情绪,质疑银行业治理结构和内部监管机制等;另一方面可能会导致舆论选择性忽略追问意外死亡的真实原因,不利于发挥舆论的正常监督作用等。

  此外,从本次事件舆论发酵的关键节点来看,内部汇报材料被泄露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舆情的发酵。网传报告原文截图中“派出所初步排查刑事案件”中的“排查”被自媒体指出可能是错别字,应该是“派出所初步排除刑事案件”。提醒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关注日常非公开文件的保密工作,维护职业规范的舆论形象,避免因文件外泄或个别错别字引发次生舆情风险。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