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文旅厅正告“河南文旅”:不是限制“摇旗呐喊”,旨在规正“走歪走偏”
日前,河南文旅因“卷王之王”的文旅宣传行为登上热搜话题榜单。媒体报道称,1月9日开始,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官方社交媒体账号持续通过发布视频展示本地的文旅资源,吸引了近百万新粉丝。1月16日,“老家河南新媒体矩阵”通过河南省文旅厅官方账号发布严正声明表示,“‘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为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唯一官方账号名称,其他所有‘河南文旅’之账号名称均为侵权冒用。请各‘河南文旅’‘河南旅行推荐官’‘00后’等账号即刻停止侵权。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始终保留追究法律责任之权利!”
在各地文旅屡出奇招吸引游客的大背景下,河南省文旅厅官方账号此举引发公共舆论场新一轮讨论。话题主要围绕包括河南在内的各地文旅宣传实践,地方文旅相关账号的合理性争议等;此外,多方主体责任被重申,文旅部门的后续动作受到关注;同时,在各路宣传“各显神通”的当下,文旅宣传、城市推广的原则性规范也被主流声音着重强调。
网络热潮下,谨防以宣传为名的“浑水摸鱼”
各地文旅纷纷“卷出圈”,河南文旅也积极参与其中。有当地市民给河南省文旅厅官方账号投稿,通过宣传视频协助进行城市形象传播,还有部分网民将自己的账号名改成含有“河南文旅”“河南文旅推广官”等关键词的名称,加入到河南地方文旅宣传的“大军”中。
在短视频平台搜索关键词“河南文旅”,出现了一批未经官方认证的个人账号。其中,“河南旅行推荐官”粉丝24.8万,“河南文旅推荐官”粉丝34.3万,“河南文旅(小号)”粉丝2.8万,虽与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官方账号的百万粉丝量级有较大差距,但在信息传播的整体场域中带来的影响仍不容忽视。
鱼龙混杂的账号信息让网络环境更为复杂。这些难辨真伪的账号中,一部分或许是助力地方文旅宣传良好初衷的网民,自愿参与到河南地方文旅宣传,助力河南获得更多关注。对这部分网民来说,实际也存在不当参与带来的负面效应、互动狂欢误触侵权边界的隐忧。同时,“河南文旅账号”中也不可避免地包含有浑水摸鱼之辈,意在博取眼球、收割流量,借由此次文旅宣传热潮和网民互动狂欢,有意发布未经证实的错误信息或误导性信息,极易给不明所以的网民造成误解。其结果很可能将是对当地文旅部门甚至城市形象的破坏损毁。
因此,对于此次河南省文旅厅发声维权的行为,支持与理解的声音,更多基于对地方城市形象推广成果的保护。有网民评论此举为,“该整活时整活,该严肃时严肃”,坚决维护城市形象和利益。当地文旅部门和热心助力河南文旅推广的网民耗费心血得来的关注,切不能因侵权行为功败垂成。
在各地文旅争相抢占宣传“阵地”、博取舆论青睐的当下,河南文旅此次面对流量提升的并发症候,及其背后涌动的风险隐忧,为所有被“卷”在宣传热潮中心的文旅部门提了醒:鼓励全民参与地方宣传“热浪”,同时也要密切严防“热浪”中的浑水摸鱼之辈,严治以宣传为名的乱象环生。多方共治、长久努力赢得的城市好感度,切不可因部分人的不当行为而功亏一篑。正如媒体对地方文旅宣传作出的提醒:文旅推介重在走心,而不是“走火入魔”,真正让人喜闻乐见的作品,还是“内容为王”,有动人的力量震撼人心,靠“插科打诨”的低俗博人一笑,有时还会适得其反。
“为爱发声”值得肯定“走歪走偏”亟需规正
多地文旅各出奇招的热闹盛况下,河南省文旅厅的严正声明让城市宣传的“冷思考”再次被提上议程。在舆论场话题的讨论中,也有声音指出,被点名的非官方账号虽打着“冒名”的擦边球,但总归是为宣传河南,“只要是为河南摇旗呐喊,就应有它的一席之地”。
针对此类行为合理性、正当性的争论,河南省文旅厅的严正声明明确亮出官方态度。此举旨在厘清宣传参与和侵权行为的边界,也是防止自身名誉和权威性受到侵害,更是避免冒名账号发布的不实信息可能招致的公众利益损失,以及由此对城市形象、声誉的进一步损害。
民众助力城市文旅推广的举措无可厚非,严防制止的不是为河南“摇旗呐喊”的声音,而是那些打着地方宣传的招子,做着带货的营生,用公共资源谋取私利的潜在威胁。为家乡宣传的良好初衷,并非只能通过不当方式传情表意,更不能在“文旅宣传”旗号的庇佑下任意妄为。此次河南省文旅厅的及时反应,正是在这条侵害链条的始端加以遏制,也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后续存在的舆情发酵隐患。
作为新媒体时代各地文旅的重要宣传窗口,文旅部门社交媒体账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当地的形象与气质,其与地方形象在舆论场中建构的密切关联不言自明。因此,相关部门应着力正确引导和规范宣传,严控舆情走势并及时作出反应。正如央广网所提醒的“警惕用力过猛,避免走歪走偏”,也是建构地方形象、打造健康宣传模式的题中之义和重要考验。
规范之余,平台主体责任和文旅后续表现受关注
针对本次事件,舆论场对相关各方主体责任义务再次予以重申,不仅关注到误导性信息传播背后反映出的平台监管缺漏,同时,公众对河南文旅部门在肃清乱象、厘清规范之外的后续动作更加期待。
相关高仿账号显示出的高度迷惑性,不仅反映了互联网账号信息相关判别依据的普及不到位,更暴露出社交媒体平台对此类官方账号认证审查规范性欠缺的问题。
一方面,引导公众提升对于信息的判断、识别能力和警惕心理,仍是舆论场进行事件反思和溯源的重点。有公众号发文呼吁网民在关注旅游信息时保持理性思考,切勿被夸大其词、误导公众的视频蒙蔽;“法治光明”“湖滨区司法局”等微信公众号就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相关事项做出科普,并对互联网账号名称管理规定相关条款做出阐释,从具体条例出发,提升了舆论场对于本次侵权事件的法治认知;另一方面,平台在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方面的主体责任再次受到重申。切实映射着预防此类事件的现实诉求,即平台应及时、明确地履行相应互联网信息服务主体责任,为相关信息流通进行监管和把关,守好严防此类事件再次发生的重要关口。
官方发布的声明中提到的几个“冒名文旅账号”对河南文旅宣传产生的客观效益也应得到正视。有网民表示,理解河南省文旅厅进行维权的抉择,同时更加希望官方自身可以通过合理渠道,以正规有效的方式打造可持续的推广战略。肃清之余,文旅部门自身如何在“卷”起来的宣传潮中“杀”出生路,成为后续舆论关注和期待的重点。
在舆论场的迭次交锋中,文旅部门也应窥见,公众仍在期待着一个尚未建构完全的有效宣传程式。这个程式中,勤修内功、维护秩序、创新创造等必要条件都已写入题中,如何运用已知条件得出最优解,正在等待各地文旅的用心作答。
- 2024-01-22华中农业大学学生实名举报导师学术造假 舆论期待怎样的后续回应?
- 2024-01-22券商“反向讨薪”引质疑,“薪”情何以变舆情?
- 2024-01-19华中农业大学学生实名举报导师学术造假 舆论期待怎样的后续回应?
- 2024-01-19《繁花》“点燃”上海文旅热 城市品牌形象如何借力热播影视作品实现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