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舆情频道 >> 舆情聚焦

兴银基金否认让员工“回炉重造”,裁员降薪流言四起机构应如何防范

2024-01-03 10:30 来源:人民网

  近日,一则关于基金公司裁员的消息引发网民小规模关注。12月23日,有博主在自媒体平台发文称“公募基金行业出清开始了,兴银基金变相裁员”,并附相关微信聊天记录截图。网传截图显示,兴银基金成立了一个再就业中心,目的是让一些表现不好的员工“回炉重造”,“重造”期间仅发上海最低工资。目前,已经有5名基金经理、3名研究员入选名单。网民认为,基金公司此举是变相降薪逼走员工,且不用按“N+1”支付赔偿。

  12月25日,兴银基金通过接受新闻媒体采访形式回应裁员降薪传闻。该公司表示,没有成立过传闻中的再就业中心,也没有过传闻中的考核方式。兴银基金进一步指出,相关信息传播构成对公司的造谣诽谤,严重损害了公司声誉,将保留采取法律措施的权利。截至目前,相关不实信息已删除。

  兴银基金相关人士接受媒体采访回应网传信息来源:财联社

  限薪、降费背景下公募基金行业裁员、降薪流言四起

  ()

  年底,舆论场内公募基金行业各色裁员、降薪传闻不断。

  •   据证券时报网报道,今年以来,多家公募基金公司发布基金终止合同,清盘基金产品背后暗含“软性裁员”逻辑,使得“无基可管”的基金经理或被迫找寻下家,或“回炉”研究员岗位。

  •   12月20日,有财经博主爆料称,几个百亿基金公司员工平均降薪25%,奖金估计也都泡汤了。

  •   12月21日,另一财经博主爆料称,某中小公募基金已经开始裁员,上午谈话,下午走人。

  •   据财联社报道,近日,有业内人士表示,公募基金经理薪酬或将封顶350万元。

  ......

  公募基金行业裁员、降薪传闻频现的背后,一方面是受政策及有关规范影响,行业薪酬水平确有所下滑。2022年6月中基协发布《基金管理公司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指引》以来,公募基金行业高管绩效薪酬递延支付、基金经理奖金自购等限薪举措已渐成常态,对从业者到手薪酬产生实质影响。2023年7月,证监会发布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工作安排,要求降低主动权益类基金费率水平,公募基金公司营收及净利润将应声下滑,相关业绩压力最终仍将以调降薪酬、精简人员方式传导至从业者。另一方面则是网民紧盯金融从业者薪酬变动,爱吃“裁员瓜”“降薪瓜”。对于公募基金行业裁员、降薪类信息,网民“吃瓜”热情较高,有关内容易通过微博、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媒体渠道快速传播,短时间内呈流言四起之势。

  兴银基金“中枪”  公司精准辟谣

  压力之下,公募基金行业裁员、降薪现象较为普遍,社交媒体平台存在众多相关爆料。对于主体不明、真假难辨的爆料,基金公司大多不会公开回应。而本次事件中,一是兴银基金被直接“点名”,针对性强;二是网传信息为微信聊天截图,包含“成立再就业中心”“重造期间仅发上海最低工资”等“逼走员工”细节,增加了事件的可信度,且相关内容引发部分网民对如此“变相裁员”是否有悖劳动法的讨论,直指合法合规问题,敏感程度走高。因此,不幸“中枪”的兴银基金选择出面辟谣。

  兴银基金在相关截图传播发酵2天后作出正式回应。从回应方式来看,该公司选择通过接受红星资本局、财联社等财经垂类媒体采访形式发声,较好地实现了对财经类资讯关注者的定向辟谣,既起到澄清谣言、说明事实的效果,又避免了因“过度”回应导致传播范围扩大,回应效果较为理想。

  劳资类声誉事件高发节点需发力源头防控

  岁末年初之际,关涉劳资关系的声誉事件呈多发易发态势,为金融机构声誉风险管理工作带来诸多挑战。从过往舆情来看,此类事件又可细分为薪酬调整、规模性裁员、拖欠工资等,大多由内部员工爆料引发。在种种传闻中,人员薪资调整波及范围越广、调整幅度越大、机构采取措施手段越“清奇”,事件越易获舆论聚焦,所引发的声誉风险等级也相对更高。

  相较于其他类型声誉事件,金融机构在应对劳资类声誉事件方面拥有一定主动权。若确有规模性薪资、人员调整,金融机构应充分做好与员工沟通交流,做好情绪安抚工作与相应补偿安排,争取获得员工理解并维护其合法权益,从源头防范有关声誉风险滋生。若并无相关人事异动却遭恶意爆料炒作,金融机构则需尽快根据不实信息传播情况进行定向澄清,降低谣言负面影响,切实维护自身声誉形象。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