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舆情频道 >> 舆情聚焦

缅北在舆论场上如何被贴上“妖魔化”标签

23-08-22 11:38 来源:人民网 编辑:王烁

  近年来,缅甸北部的华人聚居区(下文简称“缅北”)这个地域因电信诈骗逐渐被国内大众所熟知。随着近日热门电影《孤注一掷》的上映,这个被刻画为充满罪恶的“法外之地”再次引发舆论对于打击缅北电诈网骗的高度关注。据公开资料显示,缅北特殊的政治、经济、自然环境,使其成为诈骗集团的温床。

  与“缅北”相关的话题讨论热度在近日持续走高。如有网民发布抖音短视频显示,自己拿到广西外国语学院缅甸语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引起网民热议。评论区有不少网民将缅甸语专业与缅甸电信诈骗相关联,跟帖调侃其即将从事电信诈骗。8月14日,微博话题#当你被缅甸语专业录取#登上热搜榜。话题讨论下,除了广西外国语学院官方回应视频内容造假,发表严正辟谣之外,还有微博用户怒斥网民这种集中跟风玩梗不可取,公众对东南亚小语种的实用性一无所知。一名在缅中企工作人员对此接受媒体采访表示,要用理性和常识来看待,不要“妖魔化”缅甸。红星新闻评论文章也认为,面对一个可能发生危险的地方,给予适当的提醒当然是好的,但过度渲染并非好事。应该以更多元的视角审视,下一个武断的定义、贴一个简单的标签,对彼此都不是好事。

  缅北地区为何会被舆论贴上危险标签

  梳理近半年来有关缅北地区的话题高频热词,“诈骗”“诱骗”“解救”赫然在列,无疑直接体现出缅北地区的危险性。在缅甸语专业录取舆情事件中,相较于部分舆论声音对于缅甸妖魔化的纠偏,舆论场上更多表现的是对国内游客出行缅甸危险程度的渲染,导致了涉及一些危及人身安全的危险标签被屡屡贴上,误导舆论认知。如微博大V @-四分三十三秒-(知名军事博主,粉丝744.3万)担忧,“在中国我可能只是没钱花,但是去了缅甸我怕是没命花。”

  话题高频词云图(来源:人民众云)

  分析认为,造成游客和网民谈“缅”色变受到了多重因素影响:

  首先,追求曝光点击量,刺激性标题文字令人不适。诸如《目睹“生割腰子”、手指险被砍断……缅北逃回男子自述》《男子缅北戴手铐敲键盘 逃跑被抓哭求别嘎腰子》等文章内容的传播虽然起到了普法警示效应,但标题中一些暴力、血腥的观感词汇仍能让受众感到生理不适。

  其次,反诈影片《孤注一掷》爆火收割关注流量,虚构的电影情节强化代入感,易误导公众认知。影片《孤注一掷》虽然取材于缅北诈骗的真实社会背景,但电影作为艺术作品,为追求更好的传播效果,往往在剧本创作上加入一些虚构的故事情节来营造戏剧张力。而对于国际社会对缅北地区开展的人道主义工作,影片叙事整体着墨较少,这样一种选择性传播容易给受众营造出信息茧房,误导整体的认知判断。

  最后,网络舆情事件中的“羊群效应”放大了恐慌情绪,理性的常识判断作为“沉默螺旋”里的弱势一方很难扭转社会观念。对于一个有争议的议题,社会大众更倾向于听取“多数意见”。上文所提到的一些网络微博大V利用其意见领袖身份先入为主地散播对缅甸危险局势的个人判断,这种判断影响到网民意见跟随附和,形成“羊群效应”。而持有不同观点的辟谣方呼吁作为“少数意见”,在“沉默螺旋”里的声音越来越弱势,也就造成了部分舆论声音判断“在缅中企工作人员称不要妖魔化缅甸”的观点是“变相洗白”,舆论场上对缅甸局势的判断进一步被撕裂。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