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舆情频道 >> 舆情观察

北京市强风极端天气应对工作复盘分析

2025-04-25 10:21 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4月中旬,北京市出现近年来少见的强风极端天气过程。市气象台于4月10日10时30分发布全市范围内的大风橙色预警,为近十年来首次发布该等级预警。此次大风主要影响时段为4月11日傍晚至12日傍晚,风力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

  预警发布后,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迅速作出部署,市应急指挥体系全面进入响应状态。市应急指挥中心全员在岗,统一调度各区、各部门力量,第一时间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确保组织体系高效运行、职责分工明确。

  各行业主管部门依据职责迅速落实防范措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下达暂停一切户外高处作业的通知,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文旅单位暂停相关户外活动,市园林绿化局加强林地火源管控,严禁野外用火,并对重点区域树木进行防风加固。通过市、区、街道三级联动机制,快速实现信息通报、任务落实、力量调配的有效闭环,为本次大风过程的有序应对奠定了坚实基础。

  01现场处置情况

  响应迅速、协同有力,城市运行总体平稳可控

  随着4月11日傍晚大风逐步影响北京,并于12日进入风力最强时段,全市进入应急实战阶段。各类险情多发,对城市运行安全和应急处置能力提出严峻考验。

  全市应急救援力量快速响应、全员投入。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于11日17时至12日18时,共接报大风相关警情190起,其中高空坠物168起、树木倒伏12起、电力故障10起,均实现高效处置,未发生人员伤亡事件。典型处置场景包括:大兴区高米店一居民楼18层阳台外悬挂金属构件被及时拆除;石景山区八角街道倾倒树木被迅速清障,恢复道路通行。

  市政、园林、电力等专业力量同步开展现场作业。电力抢修人员第一时间更换因强风损坏的线路设施,确保供电稳定;园林绿化系统累计出动3万余人次,巡查并处置倒伏树木1884株、折枝5065处,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交警、公安等部门加大街面巡逻频次,对坠落物清理、重点路口疏导等进行动态保障,维护城市路网基本通畅。

  整体来看,面对此次极端强风过程,各相关部门闻令而动、协同作战,现场处置响应及时、措施得力、执行有序。截至4月12日晚间,全市未接报因灾造成人员伤亡事件,在极端气象条件下实现了“零伤亡”,充分体现了城市应急体系的整体协调性与应对能力。

  02信息发布与宣传引导

  多渠道联动发布,科学权威引导舆论预期

  面对本轮极端大风天气过程,北京市坚持“信息先行、防范同步”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务新媒体和主流媒体传播合力,提升公众风险认知与防灾意识。信息发布机制响应及时、覆盖全面、内容权威,为全市统一应对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市气象局于预警发布当日同步通过“北京发布”“气象北京”等政务平台推送预警信息,市广播电视台、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等主流媒体第一时间进行权威播报和解读,广泛引导公众关注气象变化并做好应对准备。4月12日当天,市气象部门开展全天网络直播,实时解读风情变化,滚动发布小时级天气实况、防范提示,提升公众应对能力。地铁站、公交车载系统、社区电子屏等同步发布“非必要不外出”等防范提醒,社区街道通过微信群、公告栏、小喇叭等手段实现信息“到户、到人”,实现高频次、全覆盖式传播。

  在信息内容方面,注重围绕公众关切开展权威解读和疑问释义。针对部分市民质疑“风力与预报不符”“预警是否过度”等声音,市气象局通过新华社等平台进行技术解读,阐明平均风速与阵风差异、地形影响等科学依据。针对网络流传的“砍树应对大风”误读,市园林绿化局及时发布说明,明确此次修剪为基于风险排查的预防性措施,提前处置4800余株高风险树木,严防树倒致灾,有效澄清舆论误解。

  在安全宣传方面,相关部门及时推送面向公众的实用防灾提示。市消防救援总队、市应急管理局、市气象局、市公安局等单位通过短视频、图文宣传等形式提示群众:清理阳台杂物、加固空调外机、远离高大树木和广告牌、避免在临时搭建物附近逗留,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市教委、市文旅局、园林绿化局等主管部门先后发布停课、闭园、暂停户外活动等公告,保障学生和游客人身安全。

  03应对点评

  从舆情视角审视城市应急治理盲点

  本轮极端大风天气应对过程中,舆论总体评价积极,社会对政府组织动员、应急响应的肯定声音占据主流。但同时,也有部分网民对信息表达、应急细节、执行节奏等方面存在疑问,反映出当前极端天气治理中仍有改进空间。

  一是个别预警提示措辞引发舆论争议

  如“100斤以下人士尽量避免外出”的提示语言虽具传播力,但被部分公众解读为夸张化表达,引发调侃甚至误读。

  二是公众对预警等级与实际体感之间存在认知落差

  有市民认为部分区域风力弱于预报内容,反映出当前风力分区预警的精准化和风情解释的科普能力仍待提升。

  三是临时性应急措施传播滞后影响公众感知体验

  如加油站暂停营业、封闭部分区域等举措未能实现信息预告与解释同步,个别群众因此出现抢购物资、信息焦虑等情绪,舆论中不乏“应急举措发布滞后”之议。

  四是信息覆盖存在结构性盲点

  部分老年群体、外地务工人员对防范信息掌握不足,社区层面信息传导存在“最后一公里”短板。

  通过此次极端大风天气应对,可以看到,北京应急体系总体运转高效,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部分“细节短板”和“群众感知盲区”。结合现场表现和舆论反馈,建议从以下几方面优化应急治理方式,提升城市在应对大风、暴雨、暴雪等极端天气过程中的实战能力:

  预警要“听得懂”、能转化为行动建议

  预警不仅要“发出去”,更要“看得懂、用得上”。建议今后在推送橙、红色气象预警时,配套发布简明的“市民行动指南”,如“请勿在树下停车、提前检查阳台、尽量居家办公”等。减少术语,多点实用,方便群众照着做。

  临时性管控措施应提前说明

  此次应对过程中出现加油站暂停营业、部分超市物资被抢购等情况,其实并非供应问题。建议后续凡涉及交通调整、物资销售限制、公共设施临时关闭等决定,应提前至少4–6小时发布说明,讲明“为啥关”“关多久”“谁还能用”,避免群众误读,减少抢购、焦虑等次生舆情。

  大城市预警信息不能只靠“线上”

  仍有不少人(尤其是老年群体)未能第一时间接收到预警提示,存在“信息没覆盖到”的问题。建议将社区小喇叭、楼宇广播等传统手段作为“预警最后一公里”兜底渠道,确保“不是人人刷手机,也能知道要防风”。

  应急提示要“有理也要有分寸”

  建议后续相关提醒以“稳重、理性、科学”为基调,避免玩梗、过度拟人化表达,减少歧义。

  每一次极端天气应对都值得复盘

  不少问题只有到了应急一线才会暴露,比如树枝为何易断、哪些区域广告牌容易掉、哪个地段每次都积水。建议市级层面建立“极端天气事后问题清单机制”,每轮应急结束后一周内,由各区汇总“现场经验+问题点+改进建议”,形成整改闭环,推动积案解决,实现风险前移。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