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清明节网络舆情风险前瞻与管理
清明节既是中华民族缅怀先人、慎终追远的重要传统节日,也日益成为折射社会变迁的镜像。近年来,随着AI、XR等新技术融入殡葬领域,从数字墓园到“AI复活”逝者,科技正在重塑传统祭扫方式,也引发隐私与伦理争议。同时,政府持续倡导“文明低碳祭扫”,推动移风易俗、限制明火祭祀,出现了部分举措不当,引发公众对“一刀切”政策质疑的情况。此外,代际之间在纪念形式上的认知差异逐渐显现,年轻人倾向于数字化表达,长辈更强调仪式感,这种分歧在舆论场中易演化为情感冲突。在上述背景下,平台虽积极营造“清明正能量”氛围,但也需防范商业化、封建迷信内容借机炒作。
总体来看,2025年清明舆情生态或将处于传统文化坚守与技术创新、多元表达与规范治理并行的张力之中。结合往年清明舆情的典型框架和2025年的新趋势,以下几类潜在舆情风险需在清明节前后进行重点研判、管理。
一、明火祭扫易引发火灾与环保争议,如何兼顾安全与传统成为清明舆论焦点
清明期间焚香烧纸、燃放鞭炮等活动频繁,极易引发火灾等安全事故,历来是舆情风险“灰犀牛”之一。春季天干物燥,各地时有因明火祭祀不慎造成山火、森林火灾的报道。此外,大规模烧纸钱、焚香产生的烟尘也可能引发环保讨论,有网民认为集中焚烧既污染空气又有安全隐患,应提倡以鲜花代替纸钱。反之,若为防火严禁一切明火祭扫,也可能引起部分群众不满,认为传统习俗受到压制。因此,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同时尊重民俗,是每年清明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
二、移风易俗须循序渐进,过于“一刀切”易激起公众反感与情感对立
推动祭扫方式革新、减少封建迷信色彩,是近年官方倡导的方向。然而若措施过于刚性,容易激起舆论反弹。2024年江苏南通曾下令全市禁止生产销售冥币纸扎,一度引发网民热议,不少声音批评此举“一刀切”缺乏人情味。可见,移风易俗久久为功,切忌简单粗暴。2025年清明节前,各地陆续出台类似的文明祭扫新规,如禁烧纸钱、限放鞭炮、指定区域焚烧等。如果宣传不够、措施准备不足,极易引发祭扫群众的不满,导致质疑乃至批评的声音充斥舆论场。特别是老年群体对这些传统仪式往往感情深厚,强制取消可能被解读为对亲情寄托的剥夺。政策制定中若忽视特定群体的需求,伤害公众情感,即会对政府公信力造成损伤。因此,有关部门推行改革时需要注意方式方法,多采用“倡导”而非“禁令”的形式,辅以人性化服务,才能减少舆论阻力。
三、AI“复活”逝者带来情感寄托创新,也引发隐私、伦理与商业化滥用等舆情风险
随着AI数字人技术日趋成熟,清明节“科技纪念”兴起,“AI复活”逝者成为舆论新热点。部分殡葬企业推出AI数字人主持追思、墓碑视频播放、远程祭扫App等服务,虽为生者提供情感慰藉,但也引发伦理与法律争议:其一,未经授权使用逝者音像资料,可能侵犯其及亲属权益,公众人物“被复活”更涉肖像权与著作权;其二,亲属沉溺虚拟亲人,恐妨碍心理恢复,引发“情感依赖”担忧;其三,市场缺乏规范,服务质量参差、价格混乱,甚至出现数据泄露、诈骗风险。舆论对此褒贬不一,既有对其情感价值的肯定,也有批评其“自欺欺人”“过度商业化”的声音。相关典型纠纷或伦理争议的出现易导致舆情迅速升温,演变为对AI应用边界的大规模社会讨论。
四、数字纪念方式引发代际观念碰撞,折射文化传承与形式创新的博弈
清明文化在年轻一代中正呈现出新的表达风貌。当代年轻人更倾向以短视频、话题互动等数字方式缅怀先人,形式新颖却常被长辈质疑“缺乏仪式感”,引发代际观念冲突。部分长者担忧传统祭扫习俗在“云端纪念”中被稀释,而年轻群体则认为情感表达不应拘泥于形式。每年清明,网络上围绕“年轻人不懂祭祖”与“纪念贵在真情”展开的争论屡见不鲜,虽不至于引发监管风波,但折射出文化传承方式的代际张力,是舆论场中需持续关注的潜在议题。
五、纪念行为被直播带货、虚拟打赏等商业操作异化,易引发舆论批评与行业质疑
清明节的悲情氛围被部分不良商家利用,形成“情绪消费”乱象。首先,部分代客祭扫服务漫天要价、欺诈横行,甚至出现“代哭10分钟”等低俗营销,既损害消费者权益,也引发对逝者的不敬之感;其次,清明直播蹭流量现象频发,有主播直播哭坟、卖丧葬用品博打赏,涉嫌“发死人财”,作秀本质显露易遭舆论围攻;第三,部分云祭扫平台引入充值、打赏、排名等机制,推出“孝爱值排行榜”“虚拟豪车祭祖”等“烧钱尽孝”方式,亵渎祭扫的庄重意义,被批评严重“跑偏”。此类商业化乱象的曝光,伴生的是对整个殡葬行业的道德拷问和信任危机,监管介入风险也随之上升。
六、英烈话题属舆情“高压线”,不敬行为或娱乐化内容极易引发全民激烈反应
清明节是缅怀英烈、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节点,社会氛围庄重肃穆。然而,近年来对于英烈的不敬言论、场所不当行为或借英烈营销的情况时有发生,已有多起因戏谑英烈被依法追责的案例;烈士陵园内的不雅行为、着装不当自拍等事件也常引发“公共怒火”;曾有品牌或自媒体以“穿越对话英烈”等形式博眼球,内容不当被批“消费英烈”。相关舆情来势猛,官方与网民呈现高度一致的“零容忍”态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保障下,任何“去神圣化”行为都可能越界违法。
七、老年人、青少年等群体在祭扫表达中常被忽视,呼唤更包容的人文关怀与服务响应
涉清明节网络舆情,还需注意特定群体的声音,确保公众合理诉求在最大范围内被关注、满足。如老年人因不熟悉数字工具难以参与线上祭扫,面临“数字鸿沟”;青少年纪念先人却遭长辈质疑,引发“代际误解”争议;海外游子、残障人士等群体若因现实限制表达祭扫诉求无果,亦可能引发公众对其权益的关注。一旦合理需求被忽视或回应失当,容易演变为同情型负面舆情。基于此,相关部门和机构应更加注重多元包容,善待和倾听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特殊群体的纪念表达。
综上所述,清明节前后相关单位应着重关注安全事故、政策争议、科技伦理、代际文化、商业炒作、英雄纪念等领域的风险点。根据不同敏感度和影响范围进行重点防范、妥善引导,提前做好沟通预案。唯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既守护清明祭扫的文明与安全,又维护好网络舆论场的秩序与和谐,使这一传统节日真正做到“思尽哀荣而平稳”,实现社会效益与文化传承的双丰收。
- 2025-03-14让“盲卡乱象”远离未成年人
- 2025-03-12“不准加班”冲上热搜 你支持吗
- 2025-03-12事关体重管理,国家卫健委有话说!
- 2025-03-03当心“美托”的连环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