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卖蜜雪冰城饮品”风潮的舆情观察与风险提示
5月下旬,一名博主通过视频分享自己在南京江宁区梧桐大道景区外,以每杯加价2元的价格摆摊销售从蜜雪冰城购入的饮品,三个半小时售出近百杯获利254元的经历。
因该操作投入成本低、获利逻辑直观,被部分网民称为“低门槛创业范例”,相关话题迅速登上热搜,并引起诸多网民模仿。事件也引发公共舆论场围绕“品牌使用合规性”“食品二次销售安全性”以及“灵活就业与城市治理关系”等话题展开多维讨论。
据悉,该事件所涉饮品均为蜜雪冰城正规门店出品,销售者并非品牌方或加盟商,亦无营业执照或摊位许可,系未经授权的个人转售行为。
“转售现象风靡”成因
此类“饮品转售”行为集中出现在景区、商圈、高校周边等常态冷饮供应不足、门店布局密度有限的区域,反映出夏季高温背景下居民即饮需求与服务供给之间的结构性错配。消费者在强烈的便利性诉求下,对品牌饮品的接受度更高、信任门槛更低,客观上为“二次销售”提供了生存空间。
同时,该事件在短视频平台快速走红,呈现出明显的“可模仿结构”与“低投入高话题”的传播特征,激发部分年轻群体对于“轻创业”与“低风险副业”的兴趣。相关内容常被包装为“摆摊挑战”“城市副业日记”“赚第一桶金教程”等,增强其社交吸引力与操作欲望,进而在舆情场域中具备一定的示范效应。
潜在风险仍需警惕
观察发现,“转卖蜜雪冰城饮品”并非孤立个案,特别是在当前夏季高温、景区客流密集、正规饮品门店布局不平衡的背景下,此类通过“外卖采购+现场加价售卖”方式进行二次销售的行为,具备低成本、操作便捷、易引发迅速传播等特点,或在短期内形成一定规模的模仿风潮。但在表面“便利消费+灵活就业”的叙事背后,仍潜藏以下几方面风险隐患:
模仿行为易于扩散,基层治理响应压力上升
此类“摆摊+转卖”行为的门槛较低,极易在高校、景区、地铁出入口等特定人流密集场景中形成复制式扩散。多数摊点未办理经营许可,身份主体不明、销售地点不固定、风险责任难以界定,可能造成基层执法力量分散、监管边界模糊等问题,短期内对城市精细化治理能力提出现实挑战。
饮品储存链条不可控,品牌信任关系易被透支
消费者对品牌饮品的接受主要基于对其品质标准与供应链流程的信任。然而在脱离品牌门店体系的情况下,饮品可能面临低温储运不足、原料替换、保质时限模糊等问题,质量保障机制实际缺位。一旦出现饮品变质,引发腹泻等健康事件,尽管法律责任归属于摊主,舆论往往会将矛头首先指向品牌方,进而影响企业公信力与品牌声誉。
此外,部分摊贩存在擅自使用品牌商标、制服、杯具等误导性行为,易造成消费者对正规渠道与非正规渠道的混淆,使得品牌维权成本上升与消费者误判风险并存。
正常加盟经营受扰,品牌生态面临结构性压力
蜜雪冰城等连锁品牌以加盟为主,正规加盟商在门店租金、人员管理、平台抽成等方面已承担较高成本。在同一区域出现未经授权的低价转售行为,或将对其客户流量形成实质冲击,破坏公平经营秩序。一旦该类行为被大范围复制,或引发加盟商对品牌方渠道控制力、权益保护机制的不信任,进而影响整体加盟体系稳定性。
此外,部分加盟商可能借机通过“灰色转售”自营行为进行成本转移或违规套利,给品牌管理带来额外隐患。
“轻创业”叙事被放大,存在误导公众预期风险
虽然该事件中确有博主实现“短时盈利”,但其所依赖的选址、流量、人设、舆情窗口等条件,难以大范围复制。若短视频平台持续以“低成本创业”“人人可做副业”为话术推送类似内容,易对青年群体造成误导性认知,忽视食品安全、执法合规、稳定收益等多重门槛。
一旦模仿行为未能达到收益预期,或因不当经营引发问题事件,舆情反转风险不容低估。该类“过度泛化的创业范式”背后,实质上暴露出部分公众对基层创业环境及支持体系的现实焦虑,值得进一步关注。
- 2025-07-09小心“零差评”“高分店铺”背后的猫腻
- 2025-07-09费大厨招聘服务员“本科学历以下勿扰”:“学历门槛”争议折射哪些舆论情绪?
- 2025-07-07编织“低息幻觉”坑害年轻人,该查!
- 2025-07-03弹窗广告岂能霸屏车机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