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火“苏超”赛场现烧烤店广告 为地方政府打造营商环境提供哪些思路?

近日,常州市一家名为“东哈·东北街边烧烤”的街边小店因赞助“苏超”而意外走红。据媒体报道,在6月21日“苏超”常州对阵南京的比赛中,场边广告牌赫然出现了“东哈·东北街边烧烤”的醒目黄色标识,与京东、喜力、江苏银行等知名品牌并排而立。
舆论关注到,在22个赞助商中,这块广告牌不仅成为赛场内唯一的个体工商户赞助标识,还独享两块内场“A板”展示位置,格外引人注目。分析认为,这块广告牌在彰显草根创业者情怀的同时,更折射出城市包容性与体育精神的完美融合。
燃点一
“另类”广告牌彰显包容开放的营商环境
6月22日,“东哈·东北街边烧烤”的负责人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条视频,阐述赞助“苏超”的缘由。她表示,是因为家中有一位热爱运动的年轻运动员,全家一直希望能为常州的体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令人惊喜的是,“苏超”非常亲民,审核过程中给予了大力支持,让其获得了这次难得的机会,感到既意外又欣喜。视频发布后,迅速在网络上引起关注。网民纷纷留言,对烧烤店的这份情怀表示赞赏和支持。有评论称,烧烤店虽小,但这份对体育事业的热爱和支持却让人感动;也有评论表示,这正是城市包容性和体育精神的最好体现,值得更多人学习和传扬。
根据“常州发布”公布的数据,这场常州对战南京的焦点战,现场共有36712人观赛,超857万人次在线观看。现场观赛人数、在线观看人数均刷新纪录。微博热度(445512)第一,抖音热榜(1101.4万)也高居榜首地位。与此同时,#烧烤店花10万赞助苏超成唯一个体户# #赞助苏超烧烤店称草根永远有机会#等微博话题引发高热讨论,网民称烧烤店此举成功“与世界品牌同框”。
随着多家媒体跟进报道“草根与巨头同台竞技”,进一步扩大了该事件的影响力。在舆论的推动下,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常州的城市文化和体育事业,这笔在“苏超”全网爆红初期达成的“天使赞助”,也为这家烧烤店带来了更多的客流和曝光机会。对此,潇湘晨报评论称,“有了喜力,‘苏超’也没有让这家‘东哈·东北街边烧烤’离开。球员在球场上踢得认认真真,烧烤的赞助灯牌在场边亮得堂堂正正。这才是,真正的,属于老百姓的足球”。由此来看,这次“逆袭”赞助,为烧烤店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更多人看到了个体工商户在体育营销领域的巨大潜力。
燃点二
苏超的契约精神与平民化定位
体育不仅是竞技,更是寻常生活的镜像。每日经济新闻援引专家观点称,“‘苏超’构建了多层次的赞助体系,官方合作伙伴覆盖全域市场,球队赞助商深耕本地市场,相关企业均获得了较高的品牌曝光机会”。除了本场比赛,多场赛事直播画面中都出现了本地品牌,比如徐州的汴塘煎饼、江阴的惠友骨科医院等。“苏超”联赛组委会工作人员表示,“苏超”联赛倡导的就是全民参与,类似于“东哈·东北街边烧烤”这样的赞助商各个赛区都有。
从商业逻辑看,相关做法与“苏超”大众赛事的定位相契合,不仅体现在对小型商户的坚守上,更贯穿于赛事组织的方方面面,让“苏超”联赛成为一个充满温度与情怀的赛事品牌。同时,这一做法也引发了公众对体育赛事商业化的深思:在当今商业化趋势日益显著的背景下,许多体育赛事已沦为大品牌的竞技场,小品牌和普通民众往往难以融入其中;然而,“苏超”联赛以实际行动表明,体育赛事同样可以成为全民共享的盛会,成为展现城市文化和人文关怀的平台。
针对网传“300万元”赞助费的说法,店主明确表示实际金额远低于此。另据媒体报道,“谋求合作的赞助商品类从与体育赛事接近的快销品牌扩大到游戏、卫浴等领域,‘苏超’整个赛季的官方赞助席位的价格飙升至300万元人民币。即便如此,一定程度上却是‘一席难求’”。
可见,尽管“苏超”的赞助费用随着赛事热度的上升而水涨船高,但主办方依然坚守与小型商户的合约承诺,并未因个体户的资质或赞助金额较低而将其替换为出价更高的品牌。这一举措赢得了广大网民和球迷的广泛赞誉。有评论表示,苏超联赛不仅仅是一场体育赛事,更是对城市文化的一次精彩呈现,体现了对普通人生活的尊重与关怀。苏超联赛的成功离不开每一位参与者的热情与付出,无论是球员、球迷还是赞助商,都是这场盛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常州式包容”的营商环境,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契约精神”的内涵。
对此,红网评论称,“‘苏超’现在的火爆大家有目共睹,曝光量十分可观,‘苏超’第四轮的赞助商从六个增加到了十九个。但即使这样,这个最普通的广告牌依旧出现在了赛场上,不仅和许多知名品牌一起,在围挡上的尺寸也没有任何区别。有网友说,官方明明可以赔付违约金,换成赞助费给得更多的品牌,但苏超没有,依旧将这个广告位给了那个从一开始就报名赞助的普通烧烤店。为什么江苏经济发展得好?我想从这就能看出,江苏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坚定的契约精神”。网民感叹称,“输了球又怎样?常州赢的是人心”“常州输了,又好像赢了”。
燃点三
“双向奔赴”体现行政温度
当前,营商环境与舆论环境密不可分。“不要看怎么说,而要看怎么做”“营商环境靠‘嘴’更靠‘腿’”正逐渐成为舆论共识。在既定认知下,地方的具体举措被置于舆论放大镜下审视,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做法,都可能被聚焦并引发广泛讨论,甚至衍生出次生舆情。
基于这一舆论环境,各地政府应当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面对公众的监督,将优化营商环境视为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程,而非一时的政绩展示。深入来看,城市与民众之间的“双向奔赴”不应仅停留在口号层面,而应切实体现在实际行动中。这要求政府不仅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政策,更要确保这些政策能够得到有效执行,真正惠及企业和民众。同时,政府需积极回应民众关切,解决民众的实际诉求,通过优化服务、提升效率等方式,不断增强民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值得关注的是,在此次事件中,媒体和舆论的监督作用具象且生动。它们既是反映政府行为的镜子,也是传递民众声音的渠道。通过媒体的报道和公众的讨论,可以推动政府更加透明、公正地行使权力,同时也能激发民众更积极地参与城市建设和社会治理。鉴于此,各地政府应主动与媒体和舆论建立良性沟通机制,在双向互动中共同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 2020-12-15构建线上营商环境负面清单规避"舆论雷区"
- 2019-10-25中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跃升至第三十一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