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环卫工人被曝“自扔自捡”话题发酵路径,丈量考核标准与实际工作的距离
近日,有网民发布视频反映称,四川成都市街头有身穿环卫工人服装的男子先将垃圾扔在马路上,然后又捡起。这一过程,全程有人拍摄。舆论质疑环卫工人“自扔自捡”“作秀摆拍”,引发广泛关注。
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发布情况通报回应表示,视频中涉事人员为成都市保和市容环境卫生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环卫工人及现场管理人员。为实时反映现场作业质量及人员在岗情况,该公司要求项目管理人员采取照片拍摄的方式保留工作过程及作业情况。因现场管理人员拍摄的照片效果不佳,要求环卫工人配合对工作过程进行补拍,用于工作资料记录。

通报内容将舆论关注焦点从环卫工作本身进一步延伸至“拍照留痕”考核、“形式主义”工作要求等话题的讨论。复盘话题发酵路径,可窥见公众对于一线劳动者、工作考核标准等话题的情绪特征。
视频完整展示“摆拍”过程
荒诞剧情刺痛舆论神经
首先,视频内容清晰且完整地展示了身穿工作服的环卫工人从扔垃圾到捡垃圾的全部动作,并拍到了身旁对着环卫工拍摄的人员,以及环卫工人的三轮车和旁边停放的轿车。画面带来现实荒诞感的视觉冲击,同时也在视频传播初期增加了事件“自导自演”的可信度。
情况通报发布后,事件中被摆拍的主体“环卫工人”作为底层劳动者,更多被舆论置于“被逼无奈”“配合管理部门以应付检查”的角色定位。网传视频中,环卫工人的三轮车之“小”和旁边黑色轿车之“大”形成强烈对比,刺激网民参与发声的积极性。部分公众出于为弱势群体发声的动力,对提出拍照检查要求的管理方发出声讨,体现朴素正义感。
此外,梳理媒体报道发现,视频中展现的“摆拍”现象并非孤例。新华网发文表示,日常生活中,“拍照留痕”的考核方式并不少见。环卫公司在企业自主管理范畴要求“留痕”,却触动了公众敏感神经,究其根源,无非是公众对那些普遍存在的形式主义作风深恶痛绝罢了。
回应明确基本事实但未能完全释疑
从回应内容来看,情况通报明确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及身份关系等关键信息,一定程度上为还原事件原委提供了可靠信源,压缩了谣言的传播空间。但通报中提及的“现场管理人员在工作检查过程中拍摄的照片效果不佳,要求对工作过程进行补拍”的说法却引发了舆论对“形式主义”的进一步追问:
一是,“补拍照片用于工作资料记录”是否存在合理性和必要性?直接检查路面清洁效果不才是实质工作证明?有媒体表示,“自扔自捡”是一种无效工作行为,环卫作业直接有效的考核标准应该是路面是否干净整洁。如已达标,有无“正在作业”的留痕没有必要。
二是,工作照片效果合格的标准是什么?谁来定?谁来审?有观点质疑管理人员故意利用主观判定“效果不佳”这一私权力,为难底层工作人员。
三是,“形式主义补拍”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环卫工人的工作量,是否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又应该由谁来担责?回应表示拍照要求是环卫公司内部规定,有媒体提出,需进一步追问这种考核压力,究竟来自哪里?
此外,回应中表示“市城管委已责成四川天府新区生态环境和城市管理局进一步调查处理,并及时公布有关情况”。但通报发布已近一个月,仍没有任何进一步的信息公布,难免被质疑“舆情处置烂尾”。
值得注意的是,在正式情况通报发布之前,奔流新闻记者采访时遭遇当地相关部门“踢皮球”式回应。有工作人员提供了办公室电话,办公室工作人员让记者问宣传科,宣传科工作人员又称“领导都开会去了”,凸显当地基层管理部门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准备不够充分。光明网表示,工作人员可能真是没有掌握一手信息,但“踢皮球”只会使得事情的真相越发模糊,可能给各种不负责任的猜测和谣言留下传播空间,最终让相关部门的工作陷入被动的境地。相关部门应积极接受舆论监督、尽快回应公众质疑,也是改进工作作风的关键。
形式主义引发群体声讨背后原因值得深思
部分网民关注“工作摆拍”出现原因,呼吁理性辩证看待此类现象。《农民日报》发文表示,对环卫工人而言,拍照“留痕”这一流于形式的工作实属无奈之举。环卫工人清洁工作面临较大不确定性,有管理者将“留痕”等同于“履职”,劳动者受制于管理考核的压力,便会上演荒诞一幕。这不仅是对极端化的管理制度的讽刺,更反映出劳动者的辛酸与为难。《南方都市报》评论认为,此举对管理人员来说可能更“必要”,一来也许是上级要求,二来也是一种用力过猛的“自我保护”,实际也是背着怕担责的思想包袱,这背后恐怕也是企业考评机制的问题,管理人员只能通过过度留痕给自己“安全感”。
当下,凡事留痕的形式主义饱受诟病,舆论建议完善规则,理清权责关系,对具体工作确立针对性的验收标准,才是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具体到本次网传环卫工人“摆拍”一事,应当充分考虑环卫工作的实际困难与不确定性,借助科技手段开展有效监管,通过科技赋能与善治并举,切实为劳动者减负松绑,推动社会治理更加和谐。
- 2024-07-31官方回应“政府办事大厅仅一人在岗”事件中的一“得”一“失”
- 2020-12-30闯红灯纳入征信? 一些地方政府滥用信用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