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舆情频道 >> 政务舆情

梳理违规吃喝整治行动“念歪经”的现象

2025-06-23 14:28 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近期,中央及多地方接连通报了一系列违规吃喝的典型案例。全国范围内严厉打击、曝光并处理此类问题,释放出对“舌尖上的歪风”零容忍的强烈信号,“舌尖上的腐败”得到了进一步遏制,党风和社会风气持续向好发展。与此同时,在舆论场中出现部分“念歪经”的现象,需进一步厘清:

  一是混淆违规吃喝与正常用餐的界限

  当前,有舆论观点将公职人员正常的餐饮消费与违规吃喝混为一谈,以偏概全地给公职人员贴上“奢侈浪费”的标签。部分自媒体和网民在没有充分了解与核实的情况下,仅凭个别现象就对公职群体进行无端指责和攻击。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公职人员的形象与声誉,也误导了公众对违规吃喝问题的认知。

  实际上,公职人员的正常用餐与违规吃喝有着本质区别。跑偏的舆论环境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公职人员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和工作困扰。部分公职人员为了避免被误解和指责,变得谨小慎微,甚至在正常的餐饮消费上也变得缩手缩脚,不仅影响正常履行职责,也对其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对此,“人民网评”发文《禁止违规吃喝,不是吃喝都违规》称,“各地执行时,严格区分违规吃喝与正当的餐饮需求,既要锚定‘腐败零容忍’的铁规矩,又要守住‘烟火不熄灭’的民生线”。鉴于此,舆论场亟须有效区分违规吃喝与正常用餐,避免盲目跟风和无端指责。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公职人员餐饮消费的监管和规范,明确标准和界限,确保公职人员的餐饮消费符合规定,从而维护公职人员的形象与声誉,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二是携“舌尖歪风”对公职人员群体形成“舆论绑架”

  长期以来,公职人员的餐饮行为常被过度关注,并被作为评判廉洁与否的主要标准。一旦公职人员参与了某些餐饮活动,就容易被贴上“违规吃喝”的标签,进而引发负面舆论的连锁反应。例如,凭借一口地道的乡音,以及与村民们“蹭”来的家常便饭而走红网络的河南周口鹿邑县生铁冢镇范庄村的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也被部分网民贴上“违规”的标签。

  攻击和抹黑的论调,易导致常规工作陷入被动局面。这种“舆论绑架”不仅损害了公职人员的个人名誉、对其职业生涯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还会给公职人员群体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和困扰。鉴于此,舆论应以理性态度看待公职人员的餐饮消费,避免将其与违规行为简单划等号。与此同时,媒体和公众应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盲目跟风,不传播未经核实的信息,避免以个别现象来全盘否定整个群体。

  三是层层加码、变相一刀切质疑造成舆论割裂

  从舆论反馈来看,在整治违规吃喝问题的具体执行过程中,部分地方和部门对公职人员的餐饮管理采取了过于简单化甚至粗暴的手段,推行所谓的“一刀切”政策。例如,一些地方不加区分地禁止公职人员参与任何形式的聚餐活动,或对餐饮消费设置不合理的低限额,忽视了公职人员正常的个人需求。这种做法不仅无法有效遏制真正的违规吃喝行为,反而加剧了舆论的对立与矛盾。

  对此,人民网评论称,“本该精准的‘手术刀’,在一些地方成了‘乱挥的大锤’:凡聚餐就审查、凡宴请就干预,‘一碗面、大罚款’,自己掏钱请两三好友聚一聚也不行,普通党员干部吃饭战战兢兢。这些‘层层加码’,看似‘积极作为’,实则是懒政思维下对政策的误读、对民生的漠视,用简单粗暴代替精准治理,拿形式主义掩盖能力短板”。

  随着“银行员工吃客户一碗面被扣3000元绩效”等个案发酵,舆论普遍认为,由于层层加码和变相一刀切现象的存在,公职人员正常餐饮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这种不合理的管理方式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和积极性,还导致公众对相关政策产生误解和抵触情绪。

  四是“自说自话”质疑违规吃喝整治成效

  在整治违规吃喝的过程中,舆论场出现质疑整治成效的杂音。这些质疑往往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仅凭个别现象或主观臆断进行评判,忽视行动取得的积极成果,例如公职人员廉洁自律意识的显著增强,以及违规吃喝现象的明显减少。这些质疑声往往伴随着情绪化的表达,容易在网络上形成不容忽视的负面导向。部分网民易在没有深入了解的情况下,盲目跟风,对整治行动进行无端指责,严重阻碍了整治行动的推进以及社会风气的改善。

  此前,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评论文章称,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印发以来,河南部署违规吃喝专项整治,明确坚决刹住吃喝歪风、防止反弹回潮;云南部署集中纠治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违规饮酒,强调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起……从中央到地方,持续释放出对违规吃喝零容忍、一严到底纠治的强烈信号,警示党员干部清醒认识违规吃喝问题的政治危害,筑牢思想防线、严守纪律底线。由此可见,作风建设正保持高压态势,彰显了坚决整治“舌尖上的歪风”的决心与信心。这也提醒舆论场应保持清醒,不被片面、极端的舆论所误导,客观评估违规吃喝整治的成效,并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整治行动,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

  五是“带节奏”唱衰餐饮行业发展

  值得警惕的是,有观点借整治行动唱衰餐饮行业整体发展。认为整治行动会直接导致餐饮消费减少的认知显然忽视了餐饮行业发展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将个别现象夸大为普遍规律。这种片面的舆论逻辑背后其实隐含着一个社会学悖论,即餐饮行业的发展与公职人员餐饮消费之间存在一种变相的捆绑关系。然而,餐饮市场的兴衰实际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包括市场需求、消费者偏好以及经营管理水平等。公职人员的餐饮消费仅是餐饮市场的一部分,并不能代表整个市场的需求。因此,违规吃喝整治行动并不能从根本上左右餐饮行业的整体走向。相反,整治行动有助于净化市场环境,推动公平竞争,为合法合规的餐饮企业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

  从客观角度来看,违规吃喝整治行动旨在促进公职人员的廉洁自律,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公职人员的形象和公信力,还能推动餐饮行业的健康发展。正如《湖南日报》发文称,“从宏观层面看,整治行动让餐饮行业从业者清晰地看到,只有靠优质菜品、贴心服务才能赢得市场。摒弃对歪风邪气的依赖,激发创新动力,整个行业才能真正实现惠民生、促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