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舆情频道 >> 政务舆情

“安徽泾县游客被打风波”处置应对反思

2025-06-17 14:37 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近日,有游客反映称,其于端午节假期与家人在安徽泾县桃花潭镇旅游时,因停车问题与当地饭店老板产生争执,后遭多人殴打。报警后,经当地派出所协调,打人者家属出面道歉,赔偿其500元。

  6月6日,安徽泾县文旅局发布通报称,泾县相关部门已成立工作专班进行全面调查、严肃处理,并向社会公布;向游客蔡某及其家人表示诚挚的歉意。

  6月7日,泾县召开全县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会议。会议指出,要聚焦短板弱项,从严从紧抓好旅游市场秩序整治。

  6月8日,泾县联合调查组发布情况通报,受害人获赔9000元,涉事餐馆被责令停业整顿,参与殴打游客的3人被行拘,5名负有责任的公职人员被追责。 

  协同处置:多部门联动积极调查消除负面影响

  一起偶发的社会治安案件,在网络舆论的抽丝剥茧后,发酵为一场严重的公共危机。除围殴游客这一恶劣行径之外,舆论对当地警方起初试图用500元“和解”这一处置方式表达出强烈不满,由此对泾县的地方形象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从事件被曝光到官方两次通报和追责问责,可以看到,泾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舆情处置中进行了多部门的协同努力,体现了一定的协同意识:

  首先,面对网络舆情,泾县政府第一时间成立工作专班,表明了对事件的高度重视,避免了事态在舆论场的负面声讨进一步加剧。其次,由公安、文旅、市场监管等多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对事件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最终还原了事件经过,为后续的处理提供了客观依据。多部门的参与,能够保证调查的公正性和全面性,避免了单方面调查可能产生的偏颇。再次,对于事件的最终处置结果——公安机关对参与殴打行为的主要人员处以行政拘留;对警方相关负责人,以及文旅局、桃花潭镇政府相关人员进行追责问责;市场监管部门责令涉事饭店停业整顿;泾县县委副书记、县长亲自主持召开全县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会议,既体现了政府依法依规处理事件的决心,也维护了法律的权威。

  基层治理:“捂盖子”思维酿舆情危机

  事后处置固然重要,但对于地方治理而言,更重要的是事前预防。在泾县此次发生的殴打游客事件中,当地的初期应对明显滞后,促成“和解”反而让事态进一步恶化。央视网评论指出,“被迫”解决问题的工作方式“后遗症”很严重。处置舆情不能是“曝光才办”的应激反应,陷入到“曝光—整改—再曝光”的恶性循环之中。此次事件的发生,暴露出泾县在旅游市场秩序管理、从业人员素质提升等方面存在不足。事件虽已告一段落,相关责任人员也已受到处理,但其暴露出的问题却远未得到根除。

  首先,泾县事件暴露了部分地方政府在发展文旅产业的过程中,对游客权益保障不足。在“流量至上”的导向下,一些地方政府过度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旅游市场秩序的维护,以及对游客合法权益的保障。游客带着美好的期待而来,却遭遇强制消费、暴力威胁,又求助无门,这无疑是对游客体验的巨大破坏,也直接影响了对当地文旅形象的评价。这种“连环伤害”不仅让游客失望,更会在公众心中投下阴影,影响后续出行目的地的选择,形成负面口碑,最终导致“留不住人,更留不住心”。“长红”的文旅发展目标,建立在游客良好体验的基础之上,若连基本的人身安全都无法保障,一切美好的愿景都将只是空中楼阁。

  其次,此次事件凸显了部分地方的基层治理中“捂盖子”思维仍存。事件初期,当地警方的处置方式明显存在“和稀泥”“拉偏架”的倾向,未能及时、公正地维护游客权益。500元“和解”的处理方式不仅未能有效解决问题,反而激化了矛盾,最终导致事件在网络上发酵,演变为地方舆情危机。究其原因,是部分基层干部长期以来形成的“息事宁人”“不出事就没事”的惰性思维在作祟。相比于事件的妥当处置、真正解决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部分领导干部更倾向于最大程度上避免负面舆情。

  最后,此次事件也提示各地,文旅产业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更需要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消费环境。地方治理能力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反思。要强化基层干部的责任意识,提高其服务群众、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滋生。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强制消费、欺诈游客等违法行为,切实维护游客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商家应摒弃“宰客”思维,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将游客的满意度作为追求的目标。只有建立起诚信经营的口碑,才能赢得游客的信任,实现长远发展。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