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舆情频道 >> 舆情课堂

兴业私人银行“千万存款换实习”引争议,“有钱任性”中伤自身声誉

2025-06-02 09:08 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近日,有网民爆料称兴业私人银行推出“2025菁英实习计划”,非私行客户新增资金1000万元以上、存量私行客户新增资金500万元以上,银行可为客户子女提供摩根大通、中金资本、字节跳动等知名企业实习机会,实习期内存款资金不得转移。该消息在社交媒体迅速发酵,话题#兴业银行实习计划活动引争议#登上微博热搜,引发广泛关注。

网传“2025菁英实习计划”介绍

  争议核心焦点:

  “增值服务”触碰公平底线:

  该事件中,舆论争议主要涉及揽储合法性与实习公平性两方面。一方面,有声音指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相关规定,商业银行在办理个人储蓄存款业务时,应遵循“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存款人保密”的基本原则,兴业私人银行“实习期内资金不得转移”的要求有违规之嫌。另一方面,舆论对于此举有违社会公平性的质疑声浪更为汹涌。业内专家指出,当实习成为资产的附属品,行业的专业性和公信力将大打折扣。

  面对舆论压力,多家企业迅速发布澄清回应。中信建投称,未与任何其他第三方建立任何形式的内推简历合作关系;摩根大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中金资本客服也回应称,企业不会以在其他银行存款金额作为实习录用标准;字节跳动表示,实习岗位录用均需符合公司业务招聘需求。

  危机应对失当:

  两次回应难以自圆其说 

  针对舆论质疑,兴业私人银行经历了非正式回应与正式回应两个阶段。5月26日,兴业私人银行在回应媒体采访时简短表示“确实有上述实习计划,报名已于上周结束”,未对公众质疑的“合法性”与“公平性”作出任何解释;同时,“报名结束”的时间点与该事件曝光时段高度重合,进一步引发舆论对银行“敷衍掩盖违规操作”的联想。

  面对舆情升级,5月27日,银行方发布正式声明对“推广中表述不完整造成的误解”致歉,称该项目是“私人银行部面向高净值客户提供的增值服务,委托第三方机构执行;申请人是否可获得实习机会,由面试企业最终决定”,并同时宣布“鉴于该项目引起争议,经审慎评估,该行已暂停该项目”。

  银行方正式回应

  看似详细的二次回应,仍存在诸多硬伤。其一,回应缺乏实质内容。银行方解释称“表述不完整”,在公众看来更像一种借口和托词,难以令舆论信服。其二,责任切割中存在逻辑矛盾。银行方以“第三方机构执行”为由淡化自身责任,但资金门槛设置要求却来自银行自身,银行既未公布第三方机构名称,又未提及自身作为委托方履行的审核义务,表述缺乏透明度,令舆论产生“甩锅第三方”的谴责。其三,整改措施模糊不明。银行表示“暂停”该项目而非将其“终止”,易被质疑为“临时避风头”。

  两次回应的共性问题在于,银行始终围绕舆情背后的“商业逻辑”进行自辩,并未意识到相关增值金融服务已触及公共属性的红线,这将进一步加深舆论对其“利益导向”的企业形象观感。

  声誉修复启示:

  高端服务需探寻平衡之道

  此次事件并非个例。据媒体报道,早在2022年,兴业私人银行就针对高净值客户子女的教育需求推出“菁英大学研修班”,合作国内多所知名高校,开展名师培训、企业探访等活动;此前,中信私人银行也曾携手集团内各金融公司资源,为高净值客户子女打造集合金融全牌照和实业平台的实习资源,其门槛为“日均管理资产600万元及以上”。

  需注意,行业惯例并不等同于合规合理,此类规则若被效仿,将导致公共服务、教育资源等领域出现更多“特权通道”,而当“寒门难出贵子”的论调充斥舆论场,整个行业的私人银行业务都将面临公信力考验。在高端金融服务中,商业行为与社会责任不应切断纽带联结,而应探寻更加精细的平衡机制。

  一是可考虑规避“金钱特权”标签,建立“能力+资源”双门槛机制。如把“实习推荐”转换为“职业技能培训”,并增设专业能力评估环节,确保获得机会的客户子女具备合乎标准的职业素养。二是合规部门需充分发挥作用,对涉及跨界资源整合的金融服务严格把关。当金融服务延伸到教育、就业等公共资源领域,金融机构应主动与监管部门充分沟通,避免模糊地带引发系统性风险。三是在产品设计阶段建立舆情敏感度测试,前置评估社会价值影响。如可定期开展公众情绪调研,掌握舆论动向,并梳理当前行业舆论生态与社会心理状况,避免在产品创新时陷入“精英主义”思维陷阱。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