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员工实名举报原董事长,舆情回应需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3月22日,自称四川绵阳江油市农商行员工的高先生发布视频,实名举报原董事长颜某利用职务便利低价处置企业抵押资产、违法放贷数十笔。4月2日,华商报大风新闻披露事件详情,带动事件热度上升。4月9日,微博账号“新浪银行”带话题#四川一银行员工实名举报原董事长#转发华商报大风新闻的报道,促使该话题登上微博、百度等平台热搜榜。

举报截图
华商报大风新闻报道指出,被举报的颜某回应称,其关注到了举报视频,已上报单位,并指出高先生举报的内容都不属实。江油市农商行工作人员回应称,高先生举报的颜某以前确系该行董事长,现在已经退休,高先生的举报不属实。高先生表示,针对他的举报内容,四川省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成立了调查组全力介入调查此事。
员工身份与“说情电话”
增强举报事件可信度、话题度
无论是高先生的举报视频还是媒体的介入报道,均着重强调了举报信息来源于银行“内幕实情”。且网传视频与图片中,高先生身着正装疑似银行工服,以及举报内容披露了颜某违法违规行为具体细节如抵押房产具体地点、抵押资产价值等,佐证了“内幕信息”的真实性,给公众留下了较为深刻的主观印象,增强了舆论对高先生所述事件的认可度,为银行后续应对工作带来了一定压力。
值得关注的是,据媒体报道,高先生曾向媒体表示,其接到了多个“说情电话”。相关信息在二次“印证高先生所述为实情”的同时,或塑造了银行“理亏”“花钱了事”的负面形象,将银行推至舆论弱势地位。此外,“给20万删帖”“只要不闹”“敲诈勒索”等涉及金钱、举报人安全类信息具有较高敏感度,推高了事件话题度,带动事件热度持续上升。
官方声音“失温”
媒体深挖银行信息
据媒体报道,涉事视频最早于3月22日发出,彼时舆论对事件的关注度不高,实际给银行声誉风险应对工作预留了一定时间。直至4月2日,媒体才介入报道,并同期披露了其对高先生、颜某、涉事银行的采访信息。期间,银行未能在舆情萌芽期开展有效应对工作,且答复媒体问询内容较为简单,回应效果难以达到预期。
从银行方回应内容来看,针对高先生举报内容,颜某及涉事银行均表示“举报不属实”,但未能提出明确的依据,且从媒体披露内容来看,银行纪检部门对该起事件的认定状态或仍处于调查中。对比高先生较为细致的举报信息,银行方“未经调查”就得出的“举报不属实”结论,不仅难以获得舆论认可,更无法体现银行方对该起事件的重视态度。而高先生与银行方的各执一词,更激发了媒体好奇心,促使其深挖银行历史信息以探寻事件真相。如罗列颜某任职期间涉事银行因贷款违规被监管处罚的事件,暗示颜某或确存违法放贷行为。
诚恳为企业声誉基底
银行前瞻性应对工作仍待强化
声誉风险应对工作需基于事实依据,诚恳回应舆论关切。在本次事件中,涉事银行跳过调查、核实等关键步骤,无证回应“举报不属实”背后是银行对声誉风险的认识不足,反映出银行缺乏舆情应对的灵敏性。银行方应强化声誉风险培训、演练工作,明确回应口径撰写需“有理有据”的基本原则,提高员工声誉风险研判分析与舆情应对能力。
权威第三方发声的公信力较强,有助于公众疑虑的化解。从本次事件发酵情况来看,有关部门的介入在平息舆论愤慨情绪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网民亦对权威第三方调查工作的进展表示了较高关注。声誉风险前瞻性应对工作同样值得银行重视。需关注员工反馈声音,建立起内部沟通渠道,及时针对员工反馈问题开展调查工作,避免事件在网络渠道发酵,影响银行声誉。
- 2025-04-15智能驾驶等于无人驾驶吗?
- 2025-04-11“蒜鸟”出圈——方言玩偶引共鸣,文化符号如何长青
- 2025-04-09“维多利亚港郑州分港”爆火后的“美”与“忧”
- 2025-04-01茉莉奶白饮品中喝出完整塑料袋,新茶饮如何打好“质量保卫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