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舆情频道 >> 舆情课堂

“维多利亚港郑州分港”爆火后的“美”与“忧”

2025-04-09 08:11 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近日,郑州东站西广场由于宛若香港维多利亚港,凭借极具空间感和电影感的画面,被网民称为“维多利亚港郑州分港”,并迅速在短视频平台爆火,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

  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围绕郑州东站西广场“打卡潮”形成#郑州东站出站口火了# #郑州东站回应成网红新晋打卡地# #这下郑州东站要飞升6A级景区了# #郑州东站出站口电影感大片# #郑州东站建筑美学# #郑州东站光影秘境#等热搜话题。

  短视频片段爆火带动郑州东站迅速出圈

  “富有节奏感的音乐”“独特的建筑设计和光影效果”“形象气质俱佳的背影”等因素共同塑造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美好画面”,人们发出“像极了电影的结局”等感叹,相关视频热度快速上升。与淄博烧烤爆火源于对大学生淳朴回馈的美好情感等相类似,郑州东站短视频出圈源于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随着模仿视频逐渐增多,部分媒体将多个出彩的同类视频片段剪辑在一起,进一步增强了视觉冲击力,也为事件传播形成二次动力。《郑州日报》发文称,郑州东站西广场出站口的打卡视频,吸引全国摄影爱好者专程前来打卡创作,相关短视频播放量已突破2亿次。

  此外,受此前总部位于郑州东站附近的蜜雪冰城上市、蜜雪冰城隔夜柠檬、胖东来新店选址郑州东站等事件相继引发较大范围的舆论关注影响,郑州东站话题热度基础持续累积。有网民评论称“不如说蜜雪冰城全球总部火了”“等到胖东来开业后郑州东站会更火”等。

  舆论反馈分化流量“熄火”背后的博弈

  围绕“郑州东站西广场走红出圈”,部分网民在评论区开展激烈“论战”。支持方认为这是好现象,并有市民喊话,希望当地政府能接住这波流量,引导游客有序打卡,以此次泼天的流量为契机,让大家感受到郑州的另一面。

  同时,也有观点对于“集中打卡”可能带来的秩序干扰、安全隐患、地方形象影响等表示担忧。具体来看,部分自媒体博主或为博眼球穿着过于暴露或奇装异服等,易引发舆论对视频内容“擦边”“低俗”等质疑。另一方面,突增的人群或将导致车站出现拥堵,对车站周围交通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影响旅客的正常出行秩序。此外,密集的短视频拍摄镜头也可能造成其他旅客被迫“出镜”,引发侵权纠纷,影响出行体验等。

  3月17日,郑州东站工作人员回应表示,网红拍摄地在车站边缘,不影响乘客进站路线。该回应展现了车站对旅客拍摄短视频行为有一定的包容性,但对于后续人流激增可能引发的潜在风险缺乏前瞻性管理。

  截至目前,相比淄博烧烤、甘肃天水麻辣烫、哈尔滨冰雪游等现象级“出圈”,此次郑州东站整体热度相对并不算高。分析原因主要包括:短视频营造出来的“视觉美好”,缺乏实际载体,舆论传播原始动力不足;郑州东站及标志性建筑只是作为视频背景,未引发舆论进一步探究的兴趣,话题传播可持续性不强;仿拍视频存在高度雷同的拍摄套路,产出视频质量“良莠不齐”,容易引发审美疲劳甚至反感,对舆论正向传播形成阻力等。

  “破壁”传播伴随信息混淆地方如何用好流量“双刃剑”

  不可否认的是,网红是此次事件传播破圈的重要力量。有学者研究发现,网络红人在淄博烧烤突破圈层限制实现“破壁”传播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某种意义来看,网红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对此类舆情实现了动态调节机制。网红参与自然放大流量,但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只有当事件本身有足够的正向传播力量盖过此类负向影响时,才能成为突破圈层限制传播的重要力量。相反,若事件本身并没有过硬的叙事内容,网红参与的负面效应就会放大,对事件传播形成阻碍。

  在本次事件中,具体表现为,风评博弈后流量退潮,抑制后续蹭流量式仿拍的热度,“修正”了无下限蹭流量的乱象。开封网发文称,仅靠一个拍照的画面,恐怕还支撑不起网友对郑州的期待,郑州相关部门应规范打卡秩序、加强景区建设、丰富旅游资源,让郑州变得更有趣、更立体。

  在此次郑州东站西广场的流量风潮中,“郑州文旅”官方账号于3月18日和19日发布推介视频称:“郑州东站西广场惊艳出圈,期待网友解锁更多郑州城市地标。”但近日有网民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郑州东站的改造画面,将围挡设施解读为官方对于游客打卡的反对态度,或将对外地游客的参与积极性带来影响。

网民发布视频截图

  相比之下,近期青岛国际会议中心门前的红毯秀引来游客争相拍照打卡,以“青岛版维多利亚港”身份出圈。当地为此铺设红毯、架设补光灯、提供更衣室等,给游客提供足够的“情绪价值”,让慕名而来的参与者走出了“国际范”,获得更多舆论点赞。

  面对流量加持,如何展现开放包容的城市心态,同时有效减弱低质蹭流量负面影响,从而助力城市积极舆论形象的塑造和文旅可持续发展,仍考验地方相关部门的应对智慧和能力。未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流量和关注,地方城市或许可以更多样化的举措更好支持、服务公众对美好的原始追求,并结合地方城市的特色文化推出更多配套举措,让城市地标“火”得更有底蕴,让城市画面真正深入人心,让城市温度真正温暖人心,让城市故事真正打动人心,从而真正提升城市整体舆论形象。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