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舆情频道 >> 舆情课堂

因“闹”更改学生成绩 此类高校舆情缘何受关注?校方当如何处置?

2024-06-07 17:16 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进入6月,各高校迎来“期末季”,舆论场对于学生考试、成绩发布、教育公平等相关话题的敏感程度进一步提高。不久前,网传西安科技大学学生挂科,成绩按“闹”修改,点燃了公众对于教育公平、科研诚信的焦虑情绪。

  舆情概述

  西安科技大学一名专职教师向媒体反映:今年1月,自己所带课程的期末成绩出来后,一名成绩不合格的陈姓学生家长以“影响孩子前途”“造成污点”为由要求修改成绩;该学院相关人员多次提到该家长“有背景”,要求老师修改成绩;学院为了给另一位补考不及格的王同学修改成绩,在自己并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该课程的成绩录入权限从系统上转移,由其他老师将不合格成绩修改为合格分数。

  5月14日,西安科技大学发布情况通报称,经查,学生陈某某与王某某均参加了2024年4月8日《导航卫星系统原理与应用》课程的补考,陈某某成绩为89分,成绩属实;王某某成绩为56分,后被教务员张某某和课程组长陈某更改为60分,经研究,认定更改成绩无效。

  “学术不端”“成绩造假”等话题本就是舆论场热词,再加上现有科研教育体系自我纠错能力仍有待完善,叠加社会舆论对科研诚信建设工作的高度关注,此次事件引发舆论持续热议。

  话题讨论上升至学术不端

  可能出现“破窗效应”

  随着舆情发酵,舆论关注到爆料教师提供的更多细节:因拒绝为挂科的陈姓学生修改成绩遭家长威胁,学院施压,该学院相关人员也多次提到该家长“有背景”,要求老师修改成绩。媒体开始追问,原本正常的考试为何会出现修改成绩的尴尬之事?原本属于老师合理权限内的考试成绩为何会受到多方干涉?到底是什么压力让学院私下修改了学生成绩?

  部分网民的讨论逐渐上升至对“家长依靠‘研究员背景’施压改成绩”的不满,可见高校、科研院所等学术领域一旦暴露出缺口,就可能出现新的“破窗”效应,加剧舆论对学术生态的不信任情绪。

  事件发酵后,学术领域的“圈子”“学阀”现象也随之被热烈讨论。在“双减”、中考分流等政策因素影响下,公众对教育公平的焦虑似乎不减反增。而一些不公平个案现象的出现必然会进一步催生社会焦虑,带给公众切身利益被掠夺、侵犯的感受,加剧舆论对教育诚信的不信任、不满意。

  同时,“学术拼爹”领域的热点事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影响力,存在被翻炒、舆情搭车的风险,需防范此类舆情事件处置烂尾,建议做好闭环处理。

  “学二代”、学术腐败暴露在舆论场

  “质疑”成为同类事件的舆论底色

  5月11日深夜,此前曾手写一份成绩修改说明,表示愿承担成绩复核责任的涉事工作人员致电媒体称,自己“改成绩”是为“救”学生,因为涉事学生王某某是班级班长,日常表现良好,深受师生认可,且该生已经考取本校研究生,不想因为补考未过而影响学生继续求学。

学院教务员签字手写的学生成绩修改说明

来源:央广网

  近年来,区别于数据造假、代写代发等在论文内容上“动手脚”的不当行为,强制引用、不当署名、修改成绩等新的“学术不端”行为正在抬头。新型学术腐败涉及教育公平、区域差距、资源分配等敏感因素,极易形成舆论“爆点”,易产生舆情搭车效应。而“科研拼爹”“篡改成绩”等与教育公平挂钩的事件也极易出现长尾。

  “学二代”“科二代”现身舆论场不仅触动舆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强烈焦虑,还会引发舆论对学术生态的消极印象。例如,“小学生写论文研究癌症获大奖”“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用自己的论文帮女儿保研”等事件发生后,“学二代”、学术腐败等话题引爆舆论场。虽然教育、科技等相关部门多次发声,并出台文件予以整治,修复学术生态,但舆论场中焦虑仍存,质疑既得利益群体把持学术权力等观点引发广泛共鸣,“质疑”“不信任”成为同类事件的舆论底色。

  舆情启示

  一方面,涉事方应有力回应涉学术不端负面新闻的舆论关切,与社会建立良性沟通机制,减少社会对该校科研诚信的猜忌质疑,进一步修复和提振科研机构、院校公信力。

  另一方面,鉴于此类科研不端行为隐匿性较强,在舆情发酵过程中易出现舆论失焦、多极化走热态势加剧等情况,对整体学术环境、学术氛围消极作用明显。而关涉科研生态的议题正逐渐形成一种“议论惯性”,损害科研系统和高校教师的舆论形象。应加强对科研成果、科研能力等硬实力的正面宣传引导,有效疏导舆论反感情绪,消解负面影响。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