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勇闯”社交媒体平台后火速删帖,给行业带来哪些舆情管理启示?
5月8日下午,东兴基金的基金经理李兵伟在分享类社交媒体平台上注册了名为“奔跑的Alpha-李兵伟”的个人账号,接连发布了两条笔记,介绍自己的履历和投研情况,并进行市场点评。该行为立即引发大量网民的好奇和围观,账号开通不到一天,李兵伟就收获了500多名粉丝。
然而,李兵伟的“网红”之路没有持续多久便匆匆结束。9日早上,媒体和网民发现,李兵伟已删除了笔记,还同步更换了此前使用的个人照片头像。这一“秒删”举动令外界猜疑声四起,也在舆论场掀起了对基金公司内控合规和声誉风险管理的大讨论。
基金经理“出道”一日游引猜疑
合规性成为舆论焦点
对于此次事件,舆论最为关注的是李兵伟以基金经理的身份开通社交媒体账号并发布市场点评是否符合基金公司合规要求。在李兵伟删帖之前,就有网民在评论区留言“发帖经过公司同意了吗”,对其合规性提出质疑。东兴基金综合部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访时表示对此事“不清楚”。财联社网、界面新闻网等媒体由此猜测,李兵伟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帖大概率没经过东兴基金内部合规审核。之所以短短一天就删掉了账号的简介和笔记,应该是公司为了防范出现合规和舆情风险,紧急协商进行删除处理。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基金经理以职业身份公开发表观点应被视为执业行为,发言内容需进行合规性审查。虽然当前有不少基金经理在三方代销等平台开设账号,定期或不定期分享投研观点、市场看法,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天天基金、蚂蚁财富等基民的“大本营”,目的是进行投资教育和做好投资者陪伴,而且发布的内容都是经过合规部门审议的。未经公司授权,基金经理不会直接对外发声。李兵伟越过公司审查在社交媒体发声的行为违反公司合规要求,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所属基金公司理应及时对其叫停,并对暴露出的内控合规和舆情管理工作漏洞进行修复整改。
社交媒体成基金声誉风险主要策源地
负面舆情困扰公司和行业形象
此事之所以引发舆论关注,首先在于管理规模较大的知名基金经理往往被外界视为基金产品和基金公司“代言人”,他们公开发表的言论对投资行为或市场可能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加之公开基金经理身份和任职公司信息“勇闯”社交媒体平台的行为,也具有一定的新奇性。
其次,更为重要是,近年来,因基金从业人员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不当言论或相关事件引发的负面舆情频繁出现,舆论对于相关话题格外敏感。尤其是在平台推荐机制和部分网民情绪化表达的加持下,基金从业人员的言行被不断放大,一不小心便迅速发酵,成为“全民吃瓜”话题,影响到涉事基金公司乃至整个行业的形象。
以2023年发生的事件为例。7月,深圳某基金公司旗下一位销售人员在社交媒体平台分享自己的情感经历,因违背公序良俗被传遍网络,也因暴露太多个人信息而被网民挖到其所属的基金公司,由此将公司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9月,兴银基金副总经理在朋友圈推荐基金,“兴银丰盈基金已经获得多家专业机构认可且重仓配置”的言论引发了行业对其是否涉嫌“泄露内幕信息”“试图吸引更多机构入场”的争议。虽然兴银基金后续发布声明,表示公司及相关人员泄露内幕信息的内容不属实,但仍无法彻底消除舆论对公司涉嫌信披违规的质疑和指责。
舆情启示:员工社交媒体平台言论需规范,
把握合规边界和发言尺度
此次风波虽然未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但也给涉事公司和行业敲响了警钟。如何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做好声誉风险管理,尽可能避免负面舆情给公司、持有人带来损失,对基金行业来说是需要持续重视的课题。这要求基金公司一方面要提升员工的舆情素养,定期在公司内部开展合规学习和声誉风险培训,提高员工的合法合规意识,明确告诫和规定员工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不得泄露公司及行业商业秘密或其他未公开信息;另一方面,需加强对基金经理以职业身份开通账号、与投资者互动的流程管理,以及对基金产品、团队人员、投资观点、行业分析等相关内容的审核,关注舆论反馈,避免相关信息对公众产生误导。对于敏感和争议性议题,也要及时提示员工谨慎对外发声,以此规避风险。
- 2024-01-11尾盘突然涨停被疑“乌龙指”,全网求真相银行如何自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