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铁禁止恐怖妆容乘客入站乘车 不能“一卸了之”
10月14日,有网民发布视频称,广州一地铁进站口摆放了卸妆台,妆容惊悚的乘客需要卸妆才能进站乘坐地铁。针对广州地铁有关“惊悚妆”的乘客乘坐地铁要卸妆的规定,支持者占主流,但质疑声量也不低。
10月19日,广州地铁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提醒称,根据《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第十三条(九)规定,“恐怖”“血迹”妆面或装扮“鬼怪”等惊悚形象容易引发其他乘客不适甚至恐慌,禁止进站。并表示,一般的烟熏妆、哥特妆等装扮,Cosplay、Lolita等美化类二次元服装以及JK制服等不会对他人造成影响的装扮可以进站乘车。
其实,这并不是广州地铁第一次因此规定引发关注。早在2019年,广州汉溪长隆地铁站要求乘客卸妆进站就引发较高关注。无论是热门微博评论区,还是媒体账号发起的微博投票,支持相关规定的网民占据绝对比例。
广州汉溪长隆站临近广州长隆旅游度假区,每年万圣节都会举办万圣节主题活动。同时,在小红书、大众点评、马蜂窝等旅游、社交媒体平台都有网民发布的大量点评和攻略,也能看到度假区举办的万圣节主题活动受到不少人欢迎。
图:部分涉广州长隆万圣节相关内容截图
随着万圣节的到来,靠近广州长隆度假区区域的地铁站,妆容、服装等较为“恐怖”的现象日益多见。如何平衡避免公众因此引起不适的诉求与保障参加主题活动群体的出行需求,考验的是广州地铁更加精细的运营能力和更加人性化的服务能力。
一方面,广州长隆万圣节主题活动的夜场一般都在晚10点结束,尤其是万圣节当天可能面临着恐怖造型人员数量激增的情况,广州地铁作为公共交通运输部门,不仅要考虑到“恐怖”“血迹”妆面或装扮“鬼怪”等惊悚形象引发其他乘客不适甚至恐慌的可能,更要考虑到夜场结束后有乘坐地铁群体的实际需求以及便利程度。
因此,恐怖妆造人员乘坐地铁需要卸妆只是方式之一,不能全然“一卸了之”。还需要做好相关提示和服务预案,如在醒目位置摆放提示标语、在特殊时间点加大人力、车次等资源配置工作;同时,也需从人文关怀角度评估带妆乘客的隐私需求,当事乘客在公共场合卸妆是否会感到尴尬等,需多方考量、配置,不让参加节日主题活动的群体感到被冒犯或区别对待。
另一方面,广州长隆举办万圣节主题活动,有利于提升度假区人流量和吸引力,带动度假区消费的提升。广州地铁出于公共因素考量,禁止妆容惊悚形象乘坐地铁虽然事出有因,但地铁的此项规定对长隆度假区万圣节主题活动人流量有无影响,目前尚无数据做支撑。以此事为例,在大力促消费的背景下,相关规定的制定和执行是否存在合成谬误,这种现象也值得关注和研究。
节日文化在包容中发展
海外节日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选择、拼贴与再创造的本土化过程。以万圣节为例,西方传统的“不给糖吃就捣蛋”的氛围在中国并不浓厚,相比之下,各种装扮的趣味性发展反而更加充足。以今年万圣节为例,多地均有举办不同类型的“装扮秀”活动,各种别出心裁的造型屡屡登上社交媒体热门话题榜单。阴森恐怖的吸血鬼未成主流,各种中国元素的“玩梗”“COS”层出不穷。据环球网报道,香港今年万圣节流行“中式恐怖”,如来源于中国本土神话的貔貅、麒麟等角色出现在街头,非但与节日氛围不相违和,每一个亮眼形象的存在都在各自诉说着中华文明的古老故事。另有自媒体博主评论称,万圣节在我国多个城市的火爆,不仅是“洋节本土化”,或将成文化反向输出新方式。
经过多年发展,以万圣节为代表的部分西方节日的内涵和庆祝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中国本土特色,成为具有特色的文化存在。在中国这片文化沃土上,主流文化所展现的兼容并包,既降低了西方文化所带有的抵抗性意味,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可能存在的潜在不良倾向,又实现了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发展,让不同的特色的声音、颜色,在同一片土地上绽放独特魅力风采,而这也是文化自信的生动表现。正如《解放日报》评论指出,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盲目崇洋,更不是盲目排外,而是一种基于尊重的平视。我们的城市有气度也有自信包容不同的文化形态,并在开放的状态中不断发展、壮大。
- 2023-08-25广州供电局员工家属假炫富是为真举报?
- 2020-12-30国有企业如何走好数字化转型之路——数字经济中的“广州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