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课堂:疫情新闻发布会,细节见关切
疫情防控进入攻坚期,各地各部门已经形成常态化的疫情新闻发布会,通报疫情数据、政府数据,回应群众关切。有的受到肯定,有的饱受争议。危机时刻的新闻发布会对于减少公众恐慌、增加透明度、减少公众的不确定性至关重要。新闻发布会要怎么做,才能真正发布信息、沟通民意、提振信心。
细节保障体现官方周全
2月8日,天津市召开的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疫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新增了一名手语翻译,引发网友热评。另据媒体报道,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从当日起加配现场手语翻译。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斗不能落下一个人,加配手语翻译能够方便听障人士获取更多更权威的信息,保持信息共享,参与社会生活。实际上,早在2月4日,北京市政府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中首次配备手语翻译,发挥出示范效应。大疫就是大考,在这个特殊时期的新闻发布会,一个细节变化,体现的是官方的周全,是对民意的重视,对民生的关切。
相较于新媒体平台发布、媒体采访、政策吹风、公报通报等其他新闻发布形式,新闻发布会隆重正式,更具仪式感。当部门“一把手”、新闻官、行业专家等站到台前,面对公众和媒体不只是例行的信息公开,他们的形象、行为、语气语调、表达方式都是在给公众传达着丰富的信息。
新闻发布的七种形式与特点
序号 |
形式 |
特点 |
1 |
新闻发布会 |
形式隆重,权威性高,公开面广,互动性强,常用广播、电视和网络直播。准备程序相对复杂,发布要求较高。 |
2 |
吹风会、新闻背景通气会 |
常运用的形式,可要求不作报道,或在报道中不作直接引用 |
3 |
组织集体采访、专访,媒体座谈 |
相较于发布会,气氛会轻松些,答问稍详尽,记者有多次提问机会 |
4 |
新闻公报、声明、书面采访 |
根据具体环境、媒体需求和可供发布信息的具体情况,提供书面材料 |
5 |
电话传真、邮件答记者问询 |
重要回复问题要有书面稿 |
6 |
官方网站发布信息 |
快捷、权威 |
7 |
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发布 |
及时、迅速、互动性强 |
从1月26日起,国务院疫情联防联控制度新闻发布会启动,发布会召开主体有国务院新闻办、国家卫健委、中国疾控中心等。截止到2月11日,已召开多场主题新闻发布会,解答包括防控物资供应、企业经营、市场秩序保障、交通运输保障、春运返程防控等与民生息息相关、舆论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媒体官微的相关微博下获得大量的网民转评赞。
上海、四川、浙江、江苏、深圳、北京等地已分别召开十场以上的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介绍的情况也越来越详尽,包括响应市民呼声,公布确诊病例的详细活动轨迹,停留过的小区和场所等,以便于查找疑似患者,有利于阻断病毒传播路径。
不要让新闻发布会疏离人心
天津市的疫情新闻发布会,已经不是第一次引舆论热议。2月3日晚,“福尔摩斯式破解病毒传染迷局”冲上了微博热搜,这条热搜下的视频内容是2月2日天津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室主任张颖,在新闻发布会上对某百货大楼的5例确诊病例的详细分析。全程脱稿、抽丝剥茧讲给公众,构建出病例的关联性及官方追溯路径。舆论肯定这样的新闻发布会给出的信息有效,新闻发言人的素质受到认可。这也成为疫情期间,地方政府重视信息公开、淬炼治理能力的缩影。
疫情当前,信心就是黄金。受到网民指责与质疑的湖北省“肺炎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第五场,出现“108亿口误、口罩佩戴方式不正确”等基础性错误。当时正是全国启动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群众情绪恐慌焦虑,同时湖北当地疫情应急处置爆发大量舆情的情况下,这些不恰当的细节再次暴露出官方治理的真问题。一场问题频现的发布会,不仅没能凝聚人心,反而疏离人心。
在2月7日的联防联控新闻发布会上,在发布会已经结束的情况下,主持人临时增加了网民回应环节。当日专家对社交网络上“一次性口罩要不要消毒”、“接触多长时间会感染病毒”等网民关心的话题给予解答。这一个细节被人民网记者捕捉到,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侧记:今天新增了一个回应网民环节》一文中说道“增加了一个回应网民环节,让大家眼前一亮。”
作为与公众最直接的沟通平台,新闻发布会担负着回应关切、消除疑虑、塑造形象、提振信心的责任与使命。连日来,冲上热搜的天津新闻发布会、让群众感到安心的浙江新闻发布会,无疑具备了新闻发布的基本要素:真诚、尊重、人文关怀。
做好三个注重,保持底线思维
2019年,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探索政府舆情风险评估与咨询的研究工作。在这项系统性体系建设过程中,有一个环节是考核领导干部的舆情素养,包括媒介素养、新闻发布素养。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会,正是官员及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新闻素养的综合考验场。做好重大舆情的新闻发布,要做好三个注重。
一是注重兼顾事实与态度。诚信是新闻发言人最大的财富。新闻发布台上的表现,体现的是主政官的诚信与担当。无论学习多少发布技巧,最大的技巧就是讲真话。有评论认为,在公共卫生领域,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应该成为一切部门的底线思维。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撰文指出,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布会最该抓住的是什么?是事实与态度。必须强调,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精神和以民为本、真诚面对是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布会之根本。浙江1月30日的发布会上发言人坦承当前物资紧缺,向社会求助,动员社会力量解决问题。有网友评论,浙江新闻发布会上求助时卑微的那一句“可以说吗”,真的是看哭我!
二是注重程序与情感的统一。发布会的提问者是新闻记者,受众是广大群众。新闻发言人通过发布及与记者的真实对话,完成传播事实信息与表达情感的任务。既然是对话,就需要平等与尊重,通过这个程序为公众解疑释惑、引导舆论,切忌回避热点、避重就轻,尤其不能一味地念稿。特别是自然灾害、疫情等与民生相关度极高的发布会,既要深谙群众的信息渴求,又要体察当下的社会氛围、群众的情感诉求,与公众有情感的连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吕艳滨认为,各地政府的疫情信息公开关键要有需求导向,群众需要什么就公开什么,而不是拘泥于固定的法律条文。群众有需求,政府有回应,这才是好的政府治理。
三是注重灵活性与贴近性。新闻发布会组织程序繁杂,需要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记者沟通、材料准备、问答口径等等,发布会的组织者应提前充分了解公众关切,通过舆情反馈和工作实际,提供扎实的、准确的数据材料信息。最终,发布人的台上表现是决定这场发布会优劣的关键。发布人要提前掌握关键要素,确保准确无误;会前通览稿件,会上直奔主题,尽量口语化特征表达。疫情当前,在已掌握的信息情况下,提供信息“稳、准、快”,贴近当下实际。此外,发布会的展示形式、表现方式都可以更为灵活。公众号作者“徐徐道来吧”建议,要根据情况选择新闻发布会的场地,不要都在新闻发布厅里做。试想,在火神山医院现场做一场发布会,介绍方方面面的努力,也可以传递很多信心和勇气。
2003年的非典加速了我国新闻发布制度的建设。当年,中央要求建立健全国务院新闻办、中央各部门和各省(区、市)政府三个层次新闻发布机制。经过多年努力,三个层次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已在全国范围建立起来,新闻发言人队伍不断壮大,新闻发布的及时性、规范性、权威性不断增强。中央反复强调,关键时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当好及时发布者、权威定调者、自觉把关者。各级政府需要在每一个关键时刻保持底线思维,发挥组织建设能力,巩固和扩大得来不易的新闻发布制度建设成果。
相关新闻
- 2019-11-18【舆情课堂】网络舆情应对,三大痛点怎么破?
- 2019-11-22【舆情课堂】如何判断舆情事件“风险出清”?
- 2019-10-30【舆情课堂】化解舆情是企业必须学会的一门功课
- 2019-10-25【舆情课堂】热点事件考验官方警方校方舆情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