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舆情频道 >> 舆情课堂

舆论关注宿舍直播“隐私角落”,热潮蔓延暗藏隐患需警惕

2025-11-24 10:09 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导读

  解决宿舍“直播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关键在于构建一个涵盖个体自律、学校主导、平台赋能、社会协同的多元共治引导体系,将这股热潮引向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025年开学季之后,社交平台上关于“室友直播”的控诉帖不断增多。部分大学生主播不分昼夜、不控音量,把宿舍当作直播间,把室友当成背景板,严重干扰他人正常休息,暴露他人隐私,将大学宿舍直播乱象推向风口浪尖,也将宿舍这片方寸之地推至公共视野。

现象扫描 象牙塔内的“新舞台”

  大学生宿舍直播热潮的蔓延并非偶然,而是传播载体、传播效应,以及校园管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A

  从传播载体来看,直播平台的低门槛和强互动的属性,与大学生的自我表达、人际交流等需求相契合。无需专业设备,一部手机、一个补光灯即可开播,并且弹幕互动、实时连线的模式,能让学生快速获得跨圈层的即时反馈。而宿舍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地方,能呈现出最本真的状态,自然而然成为大学生主播的首选背景板。

  B

  从传播效应来看,部分头部主播“一夜爆红”“日进斗金”的故事反复传播,对尚未步入社会的大学生造成误导。不少大学生认为,相较于勤工俭学或校外兼职,直播聊天赚钱的模式更轻松自由。甚至有的大学生主播为了流量,有意将室友的私密生活作为直播素材,让室友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观看、被议论。另外,大学生群体时间相对宽裕、形象更加清新,成为MCN机构“利诱”的对象。

  C

  从管理层面来看,高校宿舍管理也存在短板,让学生直播行为长期处于模糊地带。目前,多数高校没有明文规定不允许在宿舍内直播。当学生遭遇室友直播的困扰后,向宿管和辅导员反馈,常因“无规可依”无法强制干预,只依赖口头调解效果有限,无奈之下只能诉诸网络。

舆论透视 宿舍直播存隐秘角落

  对于这股校园直播热潮,舆论观点莫衷一是,包容理解与警惕担忧两种态度相互交织,既有对青春探索的肯定,也不乏对风险隐患的审视。

  部分舆论站在个人成长的角度,主张以更加开放和理性的态度看待这一现象,认为宿舍直播并非洪水猛兽,更非违法行为,反而具有让大学生适应数字时代的积极意义。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认为,只要年龄符合要求,大学生当主播并没有什么问题,现在很多学校也将运营短视频账号当作实训。

  从现实需求来看,对于经济条件有限的学生而言,直播也是部分学生的“经济缓冲垫”。直播带来的收入,能补贴学费、生活费,减轻家庭负担。正如光明网评论认为,无论是为了自我表达、技能培养,还是赚点外快,大学生尝试直播,本质上是媒介变迁背景下必然会出现的趋势,不必夸大问题。

  更多舆论将目光投向宿舍直播的“隐秘角落”,尤其对权益侵犯和外部助推两大问题提出质疑,直指其暗藏的隐患。

  一是公私边界模糊,侵犯他人权益。舆论的核心争议集中在个人隐私与肖像权的侵犯。舆论普遍认为,大学宿舍是多人共享的半公共空间,并非某一名学生的私人领地。哪怕并非故意,镜头扫过的室友面部、书桌上的私人物品及衣物,都可能被观众围观;若主播刻意拍摄室友日常,侵权性质则更加明确。如央视网所言,当一名学生在宿舍开启直播,实际上是将其他室友置于被动出镜的境地。民商法律师、知名普法博主李叔凡认为,学生宿舍属于学生在校期间的私密空间,法律保护私密空间内的合法私密行为。在宿舍进行直播,除非获得所有室友同意,否则并不妥当。

  二是平台逐利助推,算法放大“猎奇导向”。另有部分舆论将矛头指向直播平台的流量逻辑,认为算法是宿舍直播乱象的重要推手。为争夺年轻用户与流量,部分平台对校园直播内容的审核较为宽松,甚至通过算法主动放大带“女大学生宿舍”等标签的内容。平台监管缺位与算法的推波助澜,共同催生了学生宿舍直播的越界现象,让本应温馨的宿舍变成矛盾的滋生地。如微信公众号“人民网评”所言,有的平台为追求流量,对校园直播内容审核宽松,甚至通过算法推荐放大猎奇、窥私类内容,变相鼓励主播以“宿舍生活”为卖点博眼球。

路径探索

构建多元共治的引导体系

  解决大学宿舍“直播热”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关键在于构建一个涵盖个体自律、学校主导、平台赋能、社会协同的多元共治引导体系,将这股热潮引向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真正为青年的成长保驾护航。

  focus1 学生层面

  需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厘清私域与公域的边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权利观。首先,大学生需清醒认知自己的首要身份,求学是青春的“主赛道”,直播应是丰富阅历、锻炼能力的“增值项”,而非“替代项”。倡导时间管理和目标规划,避免因追逐短期流量挤占课程学习、专业实践的核心时间而荒废学业根基,防止青春价值窄化为“屏幕热度”。其次,厘清宿舍的半公共空间属性,任何直播行为开始前,都应明确告知或者征得所有室友同意,并在不影响他人正常生活的前提下进行。再次,拒绝以室友隐私、宿舍矛盾为卖点,转而开发知识分享、技能展示等正向内容,摒弃低俗、猎奇的流量陷阱。

  focus2 学校层面

  应压实管理责任,打造“制度+教育”双保障。一是可将宿舍直播纳入学校宿舍(公寓)管理规定,明确禁止性条款、许可性条件、惩处机制等,做到有章可循,违规必究。二是有条件的学校可设立“融媒体实践中心”或“创新创业直播基地”,提供专业设备与场地,以课程项目或预约使用的方式,将学生的创作热情引导至更专业、更合规的渠道。三是可设立“宿舍权益调解小组”,由辅导员、宿管、学生代表组成,当室友因直播产生纠纷时,可直接提交反馈,及时介入核实调查,依据校规出具调解方案,避免矛盾升级至网络舆论层面。

  focus3 直播平台层面

  需要跳出流量至上的逻辑,将校园直播纳入特殊监管范畴,不能只享受流量红利,而回避管理责任。平台可强化技术应用,对标记为“宿舍”“校园”等场景的直播内容进行更严格的审核与流量调控。如强制开启背景模糊或室友面部识别打码功能;对深夜时段的学生直播进行时长提醒或限流;优化算法推荐机制,减少对“窥私式”“猎奇向”宿舍直播的流量倾斜,从源头减少不良内容的传播。除机器审核自动识别外,人工审核需进一步核查是否有侵权风险,对违规内容发起“限流-警告-关停账号”的梯度处罚。

  focus4 社会层面

  需共同努力为大学生直播营造客观、健康的外部环境。避免对大学生直播现象进行标签化炒作,以及过度渲染“主播日进斗金”等极端案例,多报道正面典型案例进行舆论引导,营造鼓励创新但恪守底线、追求梦想但脚踏实地的健康社会氛围。家长应主动了解子女的校园生活与网络行为,关注其心理健康,引导其树立长远的职业目标,培养理性看待名利的心态。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