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回应“并非所有人都不喜欢广告”引争议,舆情应对带来什么启示?
近期,“乘车码弹窗广告成上班族电子路障”“广州地铁回应APP乘车码频繁弹窗广告”“广州地铁已关闭摇一摇广告”等话题,在社交平台引发关注,相关话题累计阅读量超2000万次,舆情热度较高。
3

相关话题微博热搜数据
多名网民反映,广州地铁APP乘车码功能,频现弹窗广告。乘客持手机时,易触发“摇一摇”功能,尚未扫码,先看广告,影响通过闸机的效率。广州地铁客服回应称:“并非所有人都不喜欢广告,建议有困扰的用户单独反馈”。
该回应引发多方不满,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地铁本身具有公共性,关乎公众利益。“公共属性稀释”“公共资源变现”“公共服务与商业平台界限模糊”“如果这种逻辑可行,急诊室门口将挂满广告,火警热线将塞满广告”引发担忧。
二是回应内容与公共期待存在落差。有媒体评论称,“并非所有人都不喜欢广告”的辩解,是偷换概念。将影响公共效率、涉嫌违规的商业行为,偷换成“众口难调”的偏好问题;将大众问题转化为个体投诉,但解决该问题的主体,不应是用户个人,而应是有关企业、有关部门。
据最新消息,广州地铁方面表示,已关闭该位置广告,并与合作商沟通,完善广告交互形式,杜绝此类干扰基础功能的广告。后续将持续听取乘客的建议与意见,不断及时调整优化用户体验。
关注个案,不止于个案。从舆情应对看,此类事件有三点启示:
一是“基层风险”更需关注。一线岗位特别是“客服”等服务类岗位,员工的个人言行,可能被切片传播、轮番审视,为本单位带来风险。对于基层岗位,不少单位有相对完备的业务培训,但缺少舆情素养培训,未及时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新媒体环境。
二是理性看待“标准答案”。有效的舆情应对,指向解决问题,而非仅追求应对技巧。本轮涉“弹窗”讨论中,有网民“支招”称,“客服应该回复‘我们已记录,尽快向负责部门反馈’,就不至于引起这么大争议了”。此类观点有一定道理,但舆情应对不应沦为谋算“用什么样的话术应付反馈问题的群众”。“不当言论”是表象,公共问题才是核心。
三是公共服务面临现实问题,需要“更优解”。近年来,关于公共交通亏损的消息不时出现。公共服务是现实问题,运营收支、招商能力也是现实问题。商业化探索,可以有也需要有一定空间,但若广告形式不当、广告内容不当,可能带来更多问题。长期以来,“舆情”与宣传工作强相关,随着媒介环境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多个部门主动或被动地“从幕后到台前”,舆情随之风险增加,招商、运营等环节,更有必要增强舆情意识,前置评估有关“动作”的舆情风险、社会风险。
- 2025-10-13大学校园向公众开放咋就这么难?
- 2025-09-23广州伤医事件受伤医生脱离生命危险
- 2025-09-23蔡国强和始祖鸟的道歉信 为何无法平息喜马拉雅烟火秀点燃的舆论风暴
- 2025-09-22雪域高原岂能沦为烟花“秀场”?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